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夜校是最不受注意的一環,可能有人以為,自從有了9 年免費教育,夜校應像粵語殘片般被時代淘汰,但現實生活裏,香港15 歲以上人口中,大約四分之一只有中五以下程度,而任何年代,總會有些成年人想有第二次學習機會,完成少年時未了的中學基礎課程。
現時,大約有5000 名夜校中學生,他們每年的學費介乎7000 至1 萬多元,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剛於本月通過撥款,下學年起把政府資助夜校高中的措施擴展至夜校初中,而出席率達至八成的學生,可根據入息審查結果而獲發還三成、五成或十成學費。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要求政府一律全費資助夜校學生,但政府拒絕了。
不少夜校生為追求更遼闊知識世界政府架構中,教育政策與人力政策長時間同屬一位局長主理,去年改組後,兩個政策由於工作量重而分工,名義上分別撥歸兩位局長負責,但教育政策與理念仍然是人力主導。具體而言,政府提供的展翅計劃、毅進計劃、職業訓練局課程、副學士課程,以至僱員再培訓計劃,背後的理念主要是透過教育,培養人力資源,提高生產力,最重要是學生修畢課程後取得一紙證書、一個認可資格,或一技傍身,方便找工作。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要這般計算成本效益。
以夜校為例,不少學生固然是為了就業而謀求一個學歷,但同時,亦有些學生是因為年輕時錯過了學校的教育,雖然現有穩定工作或謀生技能而資歷豐富,依然想充實自己,掌握基本的文理數後,追求更加遼闊的知識世界。
既然政府將會把適齡學童的免費教育由9 年伸展至12年,換言之,政府同意,每個人的知識應該至少有中五程度。成年人肯報讀夜校,重拾書本,不是容易的事情,多多少少需要一份決心和毅力。議員希望政府全費資助夜校學生,鼓勵更多人提升自己,涉及的每年額外經費只不過數百萬元,對庫房而言,是九牛一毛。
除此之外,近期發生若干與教育有關的事情,散發一股銅臭味,令人憂慮。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舉行聯歡聚餐,接受教科書出版商、書店和校服店贊助,被質疑有利益衝突之嫌。不時亦有報道,書商利用款待、送禮、「永久借用」教材等不同的手法,吸引校長和老師訂購課本。這未必是普遍現象,但剛巧教育局網頁上周公布,下學年小、中學教科書加價介乎4%至5%,每當教科書加價,家長叫苦時,難免會產生疑問,書商所謂成本高了,多少是因為紙價和人工貴了,多少是因為上述時有所聞的書商行為而羊毛出在羊身上。
商人眼中教育每環節藏搵錢機會香港公開考試競爭激烈, 「補習天王」成行成市,最新的收費服務是會考生完成英文卷1A 後, 「補習天王」便利用手機短訊,向付費的考生提供「即時分析」,協助他們同日應付試卷1B,事件中是否含有作弊成分,有待調查。在商人眼中,教育每個環節都藏着大大小小搵錢的機會。
這就是香港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的現實環境,教育等於商機,等於提高生產力的工具,凡事計算成本效益,當這種觀念一代又一代潛移默化,只會令到人文質素下降,遺害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