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旦成功連任,便會徹底解決普選問題,同時會在年中發表的政制發展綠皮書,拋出一個有「設計、路線圖、時間表」在內的普選方案,屆時要「大家香港一齊玩一鋪勁」。
筆者時刻記着曾蔭權那天晚上跟梁家傑辯論時所發表的豪情壯語,並以此衡量和評價政治領袖的誠信和責任感。若要說得坦白一點,曾蔭權是得到中央信任所以篤定當選的,因此在這麼重大的問題上說過的話都應該是算數的,所以他才會承諾「做好呢份工」。如果我們不着緊敦促有實權的特首為年底的政改工作做應該做的事情,反而安分的靜候發落,又如果我們已對曾蔭權政府哀莫大於心死,就幾乎等同放棄爭取普選了。
此際我們已見到保守人士和行政會議成員分頭表態,預示曾蔭權可以將2005 年的舊方案「翻叮」,把公眾期望壓到最低點。我們可不應忽略的事實是,除了中央否決了2012 雙普選外,還在立法會的改革空間設下了兩個限制:1. 在2012 年功能組別議席和分區直選議席各佔半數的比例維持不變,2. 立法會對法案、議案的表決程序維持不變,即是功能組別和分區直選議席要「分組點票」的方法得以保留。是不是只要將不民主的政制稍加化妝修飾,變成「2005 plus」,就會容易令人喜出望外,甚至有人就以為這樣微調一下就等同深化了香港民主之路?
心戰早已展開
自爭取88 直選以來,香港的民主發展已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阻。當權者固然不會輕易讓步,但認為泛民主派會成為推動普選的阻力和障礙倒是新鮮的論點,近日有評述就那「十劃未有一撇」的「五區補選、變相公投」的構思大呼「低B」,向多年一直為香港爭取民主的黨派大潑冷水。不少人認為中央不會理睬什麼公投結果,更犯險觸怒中央,情况只會變得更糟,於是一直積壓着的無奈感覺一時找着了泛民主派來宣泄,激動到幾乎忘了是誰一直在拖延民主建設。
回歸前後,民主派在「普及而平等」的選舉標準上提出過不同的方案,行動上保持着和平說理的方針,那六成選民的基礎絕非僥倖得來。泛民主派理應不會向保守人士學習「縮骨」,堅持有清晰的路線圖的真普選,是泛民主派忠於支持者和忠於民主的負責任表現。
「公投」固然是高難度動作,但單憑一己的主觀願望去估計「妥協能推動普選」,後果都可以是賠了夫人又折兵。1994 年6 月29 日,港英時代的立法局在辯論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一位年輕才俊議員理直氣壯地反對過急行事,他說:
「《基本法》附件一及二寫得很清楚,到了2007 年,港人有自由決定立法會將如何組成。
我深信屆時港人會要求60 席直選。60 席直選是一個很好的目標,是一個圓滿的方法。」這位曾經呼籲我們相信2007 年有民主的議員,叫唐英年。15 年後的今天,他一定會再叫我們相信2017 及2020 會有民主的。
不管理由是「不希望原地踏步」也好,為尋求「政治協商」也好,甚至說中央是「吃軟不吃硬」的,叫人接受等待到2017 和2020,卻沒有交代具體的「終極方案」供我們仔細研究,很難有充足的理性基礎判斷香港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