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夫所指的2011/12 年度財政預算案,佔據了不少新聞篇幅,另一方面,立法會表決特首和立法會選舉條例,落實去年吵鬧聲中通過的政改方案,只得到甚少關注。我感慨不是因為公民黨為擴大民主空間而提出的60項修訂全軍覆沒,而是鮮有人討論政制發展與那份無人讚賞的預算案的關係。爭取普選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但有些人對於民主緊扣民生之說仍然不甚了了。預算案為這問題帶來啟示。
預算案處處敗筆,縱使坐擁6000 億儲備、700 億盈餘,而明知通脹來勢洶洶、樓價居高不下,財政司長曾俊華依然無力對抗通脹或遏抑樓價,遑論長遠社會投資。最經典一幕是問他是否知道快餐店粟米斑塊飯售價,司長板起臉說「我不喜歡吃」就算是回應。換轉任何一位經過選舉洗禮的議員,都知道這答案不及格,司長名為政治官員,但最起碼的政治ABC 都不懂。
普選政府與民眾脈搏不可能完全脫節
經常有人說,普選不能解決所有民生問題。沒錯,但普選產生的政府與民眾脈搏即使不同步也不可能完全脫節。這兩年電視上看見財政司長扮鬼扮馬公開徵求意見,到頭來預算案好像東拉西拼炒雜錦,看不出理念。試想想,倘若有普選,政府在選舉中承諾每年興建多少公屋居屋、投資多少教育,執政後,預算案便能朝明確方向施政,兌現選舉承諾,是否容易得多?不少商界中人堅決反對立法會普選,理由是民選議員和民主派為討好選民,只會不停要求政府派福利,掏空庫房,所以立法會一定要保留功能組別議員,抗衡民選議員特別是民主派,防止「民粹主義」、「福利主義」抬頭。
預算案面臨史無前例的強烈不滿聲音,曾俊華急忙會見建制派議員箍票後,宣布向18 歲以上本港永久居民派6000 元,另退稅上限6000 元。反普選商界中人眼裏,這類派錢措施應該屬於福利主義吧,弱勢政府如此急就章自亂章法,與民粹不同的地方,只不過是偏聽有票待箍的政黨。
有政黨和議員認為,如能說服政府在預算案外提供即時甜頭,便是「成功爭取」,足以理直氣壯地對預算案投贊成票。公民黨不反對短期派錢措施解市民燃眉之急,但只能視作預算案的配菜,主菜應該是善用充裕儲備作長遠政策規劃,投資在縮窄貧富懸殊、環保、教育、退休保障等範疇,例如500 億元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種籽基金、60 億元清新空氣基金、淘汰舊型巴士和柴油車、7 億元免費幼兒教育,都比人人派6000 元有意義很多。
預算案的鬧劇提醒大家民主政制的重要:政府透過選舉產生,施政綱領獲得民意授權;健全的政黨政治多做深入政策研究,培養參政議政人才。香港實在需要良好的政治制度,吸引有能、有志之士從政,推動造福社會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