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社會裏,要建立一個優良的制度,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旦建立了,就應當竭力維護。同樣,法治是香港經過許多歲月和努力才建立起來的優良制度,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必要元素,更是香港能否真正落實「一國兩制」的一個關鍵指標,更加應該竭力維護。 然而,近期前律政司司長,現任《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在接受內地官方媒體《環球時報》訪問時,說「有些人認為,『五十年不變』就是香港的一切事物停留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甚麼都不變就是成功。這是錯誤的。『五十年不變』是指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不變,並非香港的所有情況不變。」
漠視原典 破壞法制
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我們應該追本溯源,看看「五十年不變」的原典究竟怎麼說。
提出「五十年不變」這個說法的是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他同時是「一國兩制」的總設計師。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他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著名人士鍾士元時發表談話,說:「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幾個不變:社會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自由港地位。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說話是算數的,不搞小動作。不但九七年時不變,我們講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不變,影響不了內地的社會主義。我很有信心,一國兩制是行得過的。」
幸好我們可以稽查當年鄧小平先生怎麼說,否則,大家憑梁女士的身分和背景,以為她的解讀應該是最準確,就被誤導了。事實上,大概沒有人會認為梁女士不知道或不明白鄧小平先生的談話,但既然知道了也明白了,卻仍然發表她的言論,那就是在「搞小動作」,目的是要為破壞我們的法治制度的行動提供理論指導。
時刻警惕 捍衞法治
試想想,一個法治制度良好,但只有七百多萬人的城市,回歸到一個法治觀念薄弱,卻擁有十三億人民的大國,怎麼可能獨善其身?況且中國奉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合作」,對於「三權分立」,就算並非不理解,也絕對難以服膺。因此中央在掌控了特區的行政機關,近年又積極參與香港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令建制派在各級議會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後,現在便順理成章地企圖染指司法界。所以無怪乎以往甚少言論的梁愛詩女士,在立法會選舉完結後不足一個月,即對法律界,特別是法官展開猛烈的攻擊。
當律師會和大律師公會發表聲明以正視聽時,又迅速去信還擊。隨後更接受內地官媒訪問,繼續重複先前的誑語之餘,更進一步揚言香港的法制可以改變的謬論。
捍衞法治,本來就是法律界的天職;香港的法治制度和司法獨立,更是落實「一國兩制」的關鍵,意義非同小可。
終審法院前常任法官包致金說他看見「一些前所未見、兇猛的暴風雨已然出現」,正正提醒我們——包括法律界和廣大市民,必須時刻警惕,一旦察覺到有可能破壞法治或司法獨立的言論或行動,即要作出迅速和有力的反擊,以防微杜漸。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