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東區的柏架山林邊一直深受行山人士愛戴,除了是附近居民恬靜閑適的自然生活空間外,更孕育了多樣珍貴的動植物種,故有「東區後花園」的美譽。然而,這片綠地卻一直被人覬覦,多次險些要被發展為住屋或學校。
最近一次在2013年,有國際學校申請於林邊一幅土地興建校舍及接駁的行車天橋,附近居民極擔心會對環境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並帶來交通及噪音等問題,遂與環保團體及議員合力收集簽名反對計劃,及要求城規會永久改劃該地為綠化地帶,以求保存這片珍貴土地。
最終,該國際學校因反對聲音強烈而擱置計劃,民意可謂小勝一仗。然而,城規會卻拒絕改劃為綠化地帶的申請。於是,當區的民主派區議員就向議會申請小型工程撥款,擬於該處開闢小徑,設置太極園、座椅及避雨亭等,以讓市民更舒適地享用這片土地,同時亦希望透過這些小型建設,避免日後再出現其他發展計劃。
在我上任後,一直於東區區議會跟進這份撥款申請,卻遭遇重重障礙。對於我們設置太極康樂徑的建議,教育局明言,即使撥款獲得通過,落成後只會被歸類為「臨時設施」。當局方有朝一日拿出具體發展計劃時,這些「臨時設施」就要讓路拆除。
當被問到,教育局可否放生林邊,在其他地方建校?局方就回應,他們曾向規劃署要求在港島區另覓與柏架山林邊地段面積相若及適合作學校發展的替代土地。規劃署回覆,表示因應教育局的選址要求,目前在港島區並未覓得符合教育局要求的替代土地。
當審計署大加鞭撻香港有多幅空置校舍多年來在政府治下「曬太陽」,到底教育局的要求為何如此特別,以致整個香港島都找不到另一幅替代土地?
即使一直被質詢,教育局竟於去年5月,要求建築署對林邊土地發展進行新的技術可行性研究,了解最新的土地情況及工程限制。由此看來,局方對保留及使用林邊土地建校,不只是堅持,更是「積極爭取」。
其實多年來,每當有人提出新的林邊發展規劃,就動輒有上萬居民大力反對。但這些教訓,最終卻換來教育局的堅持,與規劃署的無視。如此下去,恐怕只會讓林邊每隔幾年就跌入「發展申請」與「市民反對」這種劍拔弩張的無限輪迴。
政府請不要忘記,對國際學校學位有需要的家庭,其實都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政府有沒有嘗試問過他們,是否願意為了在林邊上學,就犧牲社區的寧靜、交通擠塞的時間,與一去不返的自然景貌?為何政府就不願意走入群眾,歸納民意再作規劃?
由下而上的在地規劃乃是大勢所趨,國際經驗舉目皆是。香港民間亦有不少有心的專業人員,從建築規劃到環境保育,可謂一應俱全。我與他們合作過,他們都很樂意落區與民共議,再向政府提出既合需要、又符民情的專業建議。希望政府能真正反思及改變現時的工作模式。規劃發展其實不需要「好打得」,而是需要「好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