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法會大會,發展局回應議員有關海濱管理的問題,指會成立「跨專業的海港辦事處」,斥資五億元來優化海濱。這樣的回覆實在令一眾關心海濱用地的市民與團體搖頭嘆氣。香港的維港、海濱規劃過去10多年來毫無寸進,政府只顧賣地換財,罔顧海港是屬於香港人的事實。
維港是香港重要的標誌,不少市民都關心維港兩岸用地如何規劃使用。政府在2004年5月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當時的理念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維多利亞港現有及新海旁的規劃、土地用途和發展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見。當時委員會提出,是要保護維多利亞港的同時,透過均衡而有效的公眾參與,確保公眾得以享用維多利亞港。
至今14年,「共建維港委員會」變成「海濱事務委員會」,而「海濱管理局」既出現於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及林鄭月娥的競選政綱中。如今政府卻稱「可能耗時過長」、「成效存疑」而胎死腹中。海濱管理局消失得無影無蹤,變成由政府部門領航,與當年的委員會相比,完全是變色走樣。
林鄭月娥當日做發展局局長,由中環填海一事而建立「好打得」的局長形象。可是,政府又有做過當日的承諾嗎?「均衡而有效的公眾參與」何曾出現?「公眾得以享用維多利亞港」亦只是有限度、局限於商業用地以外的點點空間而矣。
西環1至3號碼頭,有「香港天空之鏡」的美譽,是香港難得「零加工」、市民可以自由共享的海濱地點。該處是不少市民休憩、散步、攝影的好地方。不少外國攝影師、遊客都會去西環碼頭影相打卡、欣賞日落。但是政府卻偏偏遠離民意,在全無作出公眾諮詢的情況下,要劃地為「圃」,把原來開放的空間長期鎖上,建成只有少數人才可以進入的社區園圃,完全是把公共空間私有化。
茶果嶺海濱,居民想要公園,但政府就要建成職訓局校舍;中環要拆郵政總局、連同填海得來海邊用地作商業用途。現時位於中環摩天大廈國際金融中心(IFC)已變成上等人出入的高消費場所,所謂開放的公共空間根本難以進入。而政府更打算把中環摩天輪,及郵政總局之間的中環海濱第三號用地變成甲級寫字樓。屆時該處將欠缺公眾自由使用的開放空間。
香港有不少由私人管理的公共空間,都變得不倫不類。公共空間本意是開放的、市民可以自由合理地使用,如席地而坐享用一個午餐,閉目養神或者讀一讀書。一旦被甚麼團體、甚麼發展商所擁有,所謂的公共空間,就只是徒具虛名,變成規矩多多,能站不能坐、能喝不能吃的地方,市民根本無樂趣可言。
政府必須實踐當年「還港於民」的承諾,了解地區人士與海濱使用者的需要。政府規劃海濱必須公開透明,讓公眾參與討論海濱的用途。要釋放休憩用地,營造開放和活潑的公共空間,不容海濱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