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的鬧劇比電影橋段還要荒謬,難怪網民發揮無限創意,利用《唐山大地震》、《選戰風雲》、《哈利波特之消失的地下室》等電影海報改頭換臉,惡搞候選人。
原來的劇本是建制派一位正選,一位陪跑,重演首屆特首選舉「君子之爭」,誰知有人不按劇本辦事,選舉變成泥漿摔角。
提名期只剩一星期,突然殺出多兩名參選人。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不久之前才說自己「無人脈,無班底,無勇氣,只有少少自知之明」,突然180度轉變,春風滿臉,躊躇滿志,宣佈「積極考慮」參選,目的不是服務市民,而是為建制派來個「大和解」!另一位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亦宣佈參選,希望短時間內拿到150個提名夠票入閘,一嘗特首夢,即使不夠票,也可提升自己及新民黨的曝光率,無論如何,都立於不敗之地。我之前寫過民主派候選人必須「全力以赴,假戲真做」,可是何俊仁完全沒有半點「入戲」的感覺。
市民看在眼裡,整個選舉完全兒戲、倉卒兼核突。最難看是建制派候選人口口聲聲將市民掛在口邊,好像對市民說話,爭取市民支持,請市民「俾次機會」,實情99.9%市民都無票,真正拉票在幕後上演,有事便到中聯辦「朝聖」,被記者問到是否得到中方撐腰,例牌答案是「沒有」,被問到與中聯辦官員談話內容,標準答案是「不方便透露」。政綱、理念、辯論、對話變得不重要,究竟是「港人治港」,還是「港人自講」?這是何等怪誕的選舉!
最近,特區政府再提出「填補議席方案」,禁止辭職的立法會議員參加補選。大律師公會認為,這方案影響了辭職議員的參選權,一併削弱選民的選擇權與投票權。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不認同,他說,投票權和參選權不應混為一談,古今中外民主制度,參選權必然受限制。
譚局長誤導市民。限制參選人的資格,只是設定基本條件例如年齡、國籍等。要剝奪符合基本條件者的參選權,除非有很強的理由,例如破產人士。若加設種種關卡,不合理地限制某些人的參選權,例如剛辭職便不能參選,就正如大律師公會指出,縮窄了選民的選擇權和投票權。
只要看看現在鬧到滿城風雨的特首選舉,香港人便應該體會到,參選權、提名權和投票權息息相關。除非市民有普及而平等的參選、提名及投票權,否則一切普選承諾都是幻影。
日前天主教香港教區罕有地發表一份意見書,題為「香港天主教會對未來特區政府的一些期望」(http://kkp.org.hk/node/1775),我相信道出了不單只天主教徒而是不少香港人的心聲﹕
「社會是否健全發展、造福人民,關鍵在於政制。……特區行政長官既非由市民透過選舉產生,市民便不能透過民主選舉監察政府施政,也不能透過立法會反對不合民意的政策。……應落實及推行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全體議員。全港市民均應有權提名行政長官,而行政長官須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全體立法會議員應由市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全體區議會議員應由市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
香港人應更加明白,欽點特首,沒好結果,商界操控,亦不是香港之福。民間人權陣線建議3月4日舉行反對小圈子大遊行,口號是「踢走爛攤子,還我真普選」,敬請留意及廣傳。
(註﹕民陣遊行由3月4日改為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