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新一代政府環保建築的典範」的新政府總部比舊政府總部,電費從每月70 萬元升5 倍至340 萬元,每平方米用電量倍增,從6.8 千瓦時升至14.6 千瓦時,正好顯示曾蔭權時代環保施政的特徵—— 貪求增長, 表面花巧, 實質浪費!什麼LED 燈、太陽能板、能源效益設施所省下的電都補不了樓高地廣所需要的額外空調用電量。進步發展觀下的環保政策,就是經濟增長為先,可持續發展變不可持續的拖延。
過去5 年,曾蔭權政府有什麼環保功績,撇開政治公關口脗的「藍天行動」和「綠色優質生活圈」,公眾最熟悉的要算是:開徵購物膠袋費、強制停車熄匙和舉辦了C40 氣候變化論壇。即使三催四請下的更新空氣質素指標,也推遲至2014 年,留待下屆政府收拾殘局。
第一期膠袋費只適用於連鎖店和超市,第二期仍然未落實,遑論餘下5 個本應在2009 年全面落實的生產者責任制項目(四電一腦、包裝物料、飲品容器和充電池等)。停車熄匙是立了法,但豁免範疇超過20 多項,所減少的空氣污染不足1%,而且至今未有檢控。C40 氣候變化論壇,只是一場向國際社會吹噓減少碳排放的公關宣傳,避談引用核能的禍害。此外, 姍姍來遲的能源效益標籤、綠色建築、電動車等都未見實效。曾氏的進步發展觀,本質是貪婪。成本驚人的高鐵、港珠澳大橋要上馬,推土機剷平菜園村、皇后碼頭,填海又不停破壞維港海岸線。不肯成立自然保育基金,任由一片又一片鄉土被荒廢或霸佔,連大浪西灣、白腊灣及沙螺洞等毗連郊野公園的土地也難免被「先破壞,後發展」。
business as usual
綠色的姿態不少,都有點取巧,例如經常掛在口邊是回收率節節高升,對減排目標落空卻避而不談。邱騰華已放棄了2005 年《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所訂下,廢物總量自2004 年起應逐年減1%的原先目標,總體廢物量不減反升,而且平均每人每日產生的廢物量由2005 年的2.42 公斤,增至2010 年的2.69公斤。
政府不依《京都議定書》標準,以排放總量定減排目標,代之以能源強度,及後跟隨北京轉用碳強度,後兩者都是將排放總量除以生產總值,即只計算能源效率,不計排放到大自然的溫室氣體總量。2009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後更是少談。光污染又是一例,business asusual,當然要燈光火猛。本人曾於《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草案》動議管制外牆照明裝置,自然被否決。
曾蔭權政府是小圈子選舉的產物,施政傾向小圈子的利益,偏重金融、房地產,又怎會環保?近日的新聞更令人痛心,一個左貪右貪的特首,整天想鑽每個空子攫取個人利益,又怎會有多餘心思去改善香港700 萬市民的生活環境與地球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