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Jean Dominique Bauby事業如日方中時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只能眨動左眼,他請人讀出字母,靠眨眼示意所需字母,逐個逐個字母拼出著作《潛水鐘與蝴蝶》,潛水鐘比喻他的身軀受困,蝴蝶比喻他充滿生命力自由傲翔的思想,可惜書本出版後兩天,他因肺炎逝世,死時44歲。他的遺作拍成電影,而他對生命的熱誠,感動世人。
香港的鄧紹斌(斌仔),22歲因一次意外導致癱瘓,卧床10多年後,在2004年不想再負累年紀老邁的父親,利用口含筆寫信給當時的特首董建華要求安樂死,掀起一場立法會的辯論,當時我很明確地表示反對安樂死,我害怕生命因而貶值,自殺變成不是逃避而是權利,我們遇到困難時如何撑下去?一些弱勢小眾,會否被視為社會負累而遭遺棄?
不過,斌仔批評我說得太容易,一個健康的人,如何能明白他的感受?想多瞭解斌仔,可以看他的著作《我要安樂死》及最近出版的《總有一次失敗》。
安樂死這名稱很動聽,過程也十分浪漫。去年12月,英國天空電視台打破禁忌,播放一齣安樂死紀錄片,一名英國退休大學教授在瑞士一間安樂死診所內,喝下醫生提供可致命劑量的鎮靜劑,45分鐘後安詳地去世,太太在床邊執子之手,送上最後的祝福。上月,患重疾的英國指揮家Edward Downes夫婦到瑞士雙雙進行安樂死,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現時只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容許安樂死,其中瑞士願意向外國人提供這種服務。46歲英國婦人珀迪(Debbie Purdy)患多性硬化症,癱瘓多年,長期活在痛苦中,希望丈夫陪她到瑞士進行安樂死。但英國法例禁止安樂死,也禁止協助他人結束生命,最高刑罰入獄14年。至今已有100多名英國人前往「尋死天堂」瑞士進行安樂死,他們的親人回國後沒有被起訴,但珀迪想確保丈夫將來免受刑責,於是入稟法院,要求當局澄清有關法例規定。上周四法院裁定珀迪勝訴,她興奮莫名,說了這句很諷刺的話﹕「I’ve Got My Life Back!」。死亡的權利令她更能享受在世的時光。
英國政府宣佈9月底前公布關於安樂死的臨時政策並諮詢公眾,目標是明年春天訂出永久政策。相信這話題遲早又要回到香港。
斌仔批評得我有道理。理性與感性是兩回事。別人的期望與自己的選擇,未必盡同。
前年因異乎尋常的頭痛,被醫生丈夫強烈要求我做磁力共振掃瞄檢驗,要在「圓筒」機內平躺45分鐘不能動,短暫的「囚禁」我已經受不了。也有夜闌人靜睡不着的時候想想,假如有一天,我患不治之症,也許腦裏小炸彈爆發,起居生活要靠別人照顧,又不能了結生命,恐慌到好像心臟不見了,胸口只是一個大黑洞。我明白殘而不廢的道理,但易地而處,我懷疑自己無本事成為一隻潛水鐘內依然傲翔的蝴蝶,也希望有安樂死這選擇。
但安樂死不是個人的事情,對社會影響深遠。我常說法律是一把很鈍(blunt)的刀,一刀切的方法往往不能適當處理道德倫理宗教哲學等複雜的問題。自殺之門一旦打開,生命的意義不再一樣。
(後記﹕「假如我是MJ」於7月22日發表後,不少網民電郵給我,澄清MJ因患病而皮膚變白,而非蓄意扮作白人,我已逐一回覆。多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