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有怎樣的受眾,就有怎樣的傳媒。在剛過去的立法會政改諮詢會議,有個一人幫,以「人民代表﹂的姿態,數落直選只會「選出垃圾﹂。這是違反人性的話。言論自由,並非無疆無界,粗言穢語,固然無聊,但以為橫衝直撞,不管內容是否公道,為推銷假象,推銷產品,但求見報交差,手段更見卑劣。
要推銷的產品,自然是政府的「翻叮」政改方案,見建制陣營傾巢而出,一幫人積極擁護。說來說去,民主派就是沒有這個動員力—沒有旅遊巴接送,沒有隨後的蛇宴海鮮團,更沒有政治及商業上的利誘。一般的香港人,當然也有反對聲者,在電台、在網上也見熱鬧,但政府可以裝個視而不見,聽若罔聞。網民?罔聞。
傳媒面前無絕對平等
卻是,即使在網上,上周因為甘乃威的桃色新聞又有新聞,因為事件女主角忽然又發表一篇自白書,又給炒作起來,風頭又似蓋過有關政改的討論。於是又有陰謀論曰,此舉聲東擊西,有人得令要轉移港人視線到八卦趣味故事。也許這是另一幕「動員﹂?
不同意,因為這是個人性故事。曾訪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聽總幹事王秀容述說好些辦公室性騷擾個案。受害人多是女子,許多也就為保住一份工,亦害怕要面對盤問,會選擇啞忍。商業社會,多屬私人領域,要舉證根本不容易,何況一個女僱員有了這樣的投訴前科,以後搵工前途恐怕岌岌可危。
甘乃威故事的不同之處,是情節牽涉公職,以及公帑,還有女角本人原本無意公開事故。在傳媒以及法律面前,沒有絕對的人人平等,牧師犯非禮,與一個工人犯非禮,所受的待遇會有很大的差距,因為一般人對神職人員有更多的尊敬,因為法庭會認為被告濫用了手握的一份信任,即罪加一等,新聞界亦因此而㷫恰恰。
生而自由活在枷鎖中
以己度人,可以想像甘乃威故事女角的不忿氣、不甘心。若她的自白書內容一切屬實,局外人看來,確是不折不扣的性騷擾,男方即使罪不致死,也該受到警告,以儆效尤。當然,這是一場Her word against his,她的話相對他的話,常人都會傾向相信「她﹂,這又是人性自然的取捨,但要想深一層的,是女方付出的代價。身為女性,完全理解這名事主不願意上演真人騷、不想面對電視鏡頭,寧以文字一次過交代的選擇。
而局外人大都返工返學,起早落夜,並非貼身的社會議題,通常一次也只能裝載一個。於是都說,香港人很善忘,這條新聞蓋了那條新聞。而那條新聞,瞬間也就煙飛灰滅。於是說,「甘乃威﹂蓋了政改。但,政改持續一役,何嘗不也蓋了港台前途,以至修訂電訊條例的爭議。
當然還有反高鐵撥款排山倒海似的一幕,上個星期那片人人手持鐵樹蕉葉,由銅鑼灣至中環的長長綠海人潮,香港儘管本就是「示威之都」,仍是個難忘場面。這個場面,有報紙登成頭版頭條,得友儕相告,有電視新聞在主要時段提也不提。
這個故事,明明包含了所有新聞價值,要理有理,要情有情,硬件軟件俱備。反政府胡亂規劃、揮霍公帑,理由眾多,包括一個不太起眼的控訴:看今日銅鑼灣、跑馬地及紅隧交接一帶慣常塞車的慘況,可以想像未來高鐵西九區域交通的未來。而在夜裏大角咀街頭,只要一聽一看一個老伯業主擔心他的未經打樁舊樓地底,要得子彈火車穿過,重建無望,說着說着,昏黃的街燈下,就一臉老淚縱橫……毌忘菜園村。
傳媒不報,局外人不知。新聞自由,包括不報道的自由,都知道,人生而自由,卻都活在枷鎖之中。新聞界的枷鎖,叫做自我審查,跟旅遊巴及蛇宴無關,卻跟老闆的政治及商業着數處處沾邊。
千絲萬縷的利益,千絲萬縷的利益衝突。在這種政治與傳媒的氛圍下,人性模糊,價值混亂。怎樣跟新聞系學生上課、怎樣向下一代交代?
立法會的工務小組討論高鐵撥款,主席何鍾泰因為利益疑雲密布,被迫避席,由副主席梁家傑頂上。因為主席沒得投票,就反而令反對陣營少了一票。搞政治,是先講原則還是先計手段的呢?去問身邊許多的年輕人,大多數都說,當然原則緊要,卻大都不忘加一句:有沒有梁家傑一票,橫豎都改變不了保皇陣營得勝的局面……政府得到功能組別議員的簇擁,自然有驚無險,這已是不必明文的定律。要真正的普選,先決條件是廢除所有功能組別。又有年輕人問,功能組別選舉也有好的呀,看有法律界的吳靄儀和教育界的張文光。於是要答,制度如是,在推得翻之前,要進入建制,打倒建制,在議會裏頭搶票,不然只會坐以待斃。說的不但是手段,還有精神與原則……
泛民沒不分裂的本錢
而這邊廂說泛民沒有不分裂的本錢,那邊廂卻又呼籲泛民團結,這叫政府權宜。從政者有沒有原則,一樣看人民講不講原則。一個由洋學者戴高禮主持的民意調查說:贊同泛民不須妥協,因為我們需要政治改革旳人數,高達六成七;但贊同二○一二雙普選的人,一樣有六成四之多。妥協、抗爭,香港人你想怎樣?
有說,我們的上一代吃足苦頭,過足一個世紀的亂,我們的遺傳因子裏頭,就是怕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於是,這個小小的華南櫥窗城市不可以有普選,因為有普選就會「亂」,因為直選只會「選出垃圾」。真的教新一輩做狗就好?
電視上的外傭公司廣告播出軟軟童音:「我鍾意呢個。」外傭就似成了貨物。我們在校園推許人權自由,又同時樂見「給女孩一個家,就是嫁」的廣告標語牌。太多的混沌模糊,只會引領第四代(第五代?)走向清晰的極端,他們且會自行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