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個大學堂的晚宴,席間,隨口問一個大學生的志願,他答:「我要做AO,加入政府,由建制裏頭打出來。」正聽得有點意外,興味盎然地,年輕人再搭一句:「同時加入民建聯,一於做『無間道』!」 大學生火紅的心,渾然天成,自由選擇。那個場合,有一個火紅年代的過來人,如今是建制中人,問他對香港電台最新發展的看法。其人異常坦白:「咪用錢買起港台囉!」 人同此心,用英文教港台這一幕,用字淺一點,是 to buy and frighten,深一點,是 to bribe and intimidate。饒是這樣,政府這次忽然抽出來的港台前景方案,用媒界與政治的術語來說,確是 some spin;驟看,確是成功的政治化粧術,好戲一場。確是,嗱,要錢有錢,有公帑撥款、新器材、新頻道,以至新的大本營;要人有人,好吧,就讓你的一些合約員工轉做公務員,兼附送一個十五人的什麼顧問委員會;甚至要面有面,港台自稱本來就「正在公共廣播」,那政府也不再跟你們糾纏,索性以不變應萬變,港台這個政府部門,就好好地、亦即乖乖地廣播下去吧。
回到第一格
於是想,港台前途問題,兜了一大個圈,終於回到第一格,港台在建制中的地位,「巋然不動」,港台中人,可否變成「無間道」,從裏頭打出來?
公共廣播的定義,是不受政治及商業壓力。港台固然沒賣廣告,但作為一個政府部門,怎生避得過上頭長官意志的壓力!這個鏡頭得罪,那句話沒有事實根據。真是,「六四屠城」?你哪隻眼見「屠」、「屠」的定義是甚麼?「血洗京城」?血,確也有目共睹,但「洗」?有沒有這麼嚴重、「洗」的證據在哪?用哪一條喉?
上世紀末開始,港台斷斷續續爭取搣掉政府部門的標籤,要求獨立運作。小橋流水,這事本來拖着,大家也一樣過日子。是○三年七月一日有超過半百萬港人上街一役,讓北京覺得這政府台果然不但不是中央台,且是「異見病菌」的溫床,要抓緊香港意識形態,當然要好好治一治港台。
○七年三月那個由政府叫陣而出爐的公共廣播檢討,雖然做不到「盜名」,但肯定「欺世」,因為內容實在太欺騙。話說那個檢討委員會認為,「未來的公共廣播機構應有高度自主權」,緊接一段,說「港台是政府部門。……將來成立公共廣播機構後,政府如何調整港台的角色,超越了這次檢討的範圍。」 上面這句話,已說得瞹眛地清楚:高度自主權與一個政府部門,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宜。這是實情,像社署房署屋宇署等等,怎生高度自主。於是,那個報告說,香港電台跟公共廣播是兩碼子事,一腳踢開港台。
正在公共廣播?
報告最為人詬病的,是上述一句剛講完港台後路如何,不關本委員的事,緊接一句,就白紙黑字道出,把港台轉成真正的公共廣播機構,「並非良策」。
自此,曾蔭權兜兜轉轉地,要為上面那幾句話圓謊。即是要殺台?愛港台人及港台中人,跳腳生出危機感。曾蔭權學會董建華談港台的一句「慢慢來」,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來 spin 這一筆。
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港台不可以脫離政府,轉型成為真正的公共廣播?時至今日,政府仍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大家心知都因為「高度自主權」這個老大的牽連。還有民情,由《獅子山下》數到《鏗鏘集》,原來香港人又真係幾愛港台。港台原本可算是「無事」,但已拋出殺台之議,這政府就像拿着根手槍,不是指着自己的頭,也像指着自己的腳,怎辦?唯今之計,只好收起那把槍,說「跟以前一樣,無事無事」,且在港台的面子上抹一層胭脂,往港台的口袋裏塞一把錢。
也就是摑上述那個檢討委員會老大一巴掌。用完即棄。
撑港台運動是個民間組織,主要成員是記協與人權監察,我是參與者之一,我們從沒提出港台「正在公共廣播」。這個口號,由港台工會面對殺台而發,可以理解。我也曾私下與港台工會中人一談,憂慮這個口號或者有問題。一是恐怕這或會惹起一些香港人的反感——九七以來,港台明明有實例讓人看到因為受壓而要自我審查,你們自稱公共廣播?二是給政府一個藉口——閣下正在公共廣播?咦,將計就計,本特區可說服中央,凡事以原地踏步解決,前事一筆勾銷,你們繼續下去。沒說出口的,是「聽話聽教」就好。
也會有人認為,港台這個議題,就不要再添煩添亂了,政府的手段,也算是替這部門以及員工,討回些公道,官方肯添花添月,大家也就花好月圓地過日子算了。
是不是呢?老百姓但求安樂茶飯,人之常情。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世必需,但人生中一些比較美好的東西,書畫琴棋詩海花,就像人權民主、新聞自由一類比較抽象的物事,是否就可忘記、以至放棄?
港台的路線圖,會否愈來愈側向一邊?記得高官的提醒,觀點要有事實根據,做節目要像上法庭,且比法庭更嚴謹,通識常識都該擱在一旁,運用 common sense 隨時犯規犯法……會有特首委任的顧問來幫忙量度策劃。而時間表,就視乎路線圖,若港台愈是「愛國不愛講」、因為怕講,即使有自己的頻道,恐怕連以前固有的無綫、亞視觀眾也失去,收視率是零點九,就可以考慮收工。
陰乾手法各異
九七後,這個政府曾一心一意要以錢銀陰乾港台,今日,冀以箝制內容陰乾港台。官方期望結局,一是港台仍然自然死亡,一是生存似喉舌左報,有大水喉射住,香港人不喜歡看不要緊,「我不思故我在」就是。
年輕人熱血,會認真想像自己身上建制、打出建制。已得建制利益的中年人,就不過是一根根的老油條。港台故事?忙不迭向傳媒獨家吹風。這款報料,新聞界當然甘之如飴,而報料人的目的,一般不外先為政府護一護航、或以示自己「有料到、有嘢講」,in the know。但通常更大的目的,是討好記者編輯,「我俾料你,你多報我」,大家互惠,識做啦。
非官方的人,一樣上演同類劇目,為求見報,為博曝光,不理操守,遑論義氣。新聞界沒問題,只要報道的是事實,滿足大眾知情權。但,港台由張敏儀、朱培慶至黃華麒……誰最硬淨?這,不必報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