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立法會籌款,係要申辦亞運,碰了一頭一臉的灰,主要還是因為連不管如何擁建制、誓保皇的黨派都堅持反對。這份「阿爺」派的忽然堅持,源自民意,因為絕大部分香港人不同意申亞,這一派的政治演員就是不敢忤逆社會渾然天成的劇本。香港到底還有政治選舉,一個不好失選票,就是失議席,這個要以大局為重。
這一役的結論是,這小小中國特區的民意果然仍很是一回事,可以左右大局。
譬如說,小童群益會一個調查說,本地中小學生形容劉曉波得諾貝爾和平獎是「最大快人心」的新聞,聽了就很大快人心。民意總是透過傳媒表達。要說到本地媒體的招牌,自然想到老字號香港電台。
特區施政精神分裂
「港台在公開民調中一直獲選為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本地和國際社會都認為開香港言論自由風氣之先,倡導香港人的核心價值。」這句話來自劉吳惠蘭。出奇的是,港台精神講究編輯自主、文化承傳,這名高官的職銜卻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講商務經濟,好,那麼我們講一講錢。政府申亞不成沒擲落海的那好幾百億元,除了好好地花在真正推動本土體育,好不好也在這筆錢中騰出那麼一點零頭用諸港台,進一步擴大輿論平台,反映民意?
譬如說,政府可以放心港台向其始祖BBC 學習,學人家有一條「國會頻道」,自己創一條立法會頻道。這個政府常說投票率不夠高,市民又常埋怨,立法會議員除了有些七情上面地講話,不時加插一點肢體動作,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有了這條頻道,把官員、議員的所有會議過程直播出街之餘,甚至可在公平分配、公平競爭的原則下,舉辦類似「余曾辯」一類的製作,多多提倡政策辯論。
像曾德成局長原可以上節目推銷申亞,反對的人亦可以在同一場合和平等機會下提出反對理由。如是者政府既可闡述政策,又可以提供中立的平台讓反對者發聲。為什麼英國做得到,香港卻堅決不學?
無他,皆因這邊廂有太多不聽話的民意,那邊又有北大爺的聖旨,特區施政確是容易淪為精神分裂。高官一方面吩咐港台「提供開放平台,讓公眾暢所欲言,以不畏懼不偏私的方式交流意見」;另一方面,對港台高層實踐「閉門照肺」之餘,亦不斷指摘一些製作,諸如「十大中文金曲」乃係「與民爭利」。
是項製作已做了超過三十年,不知怎地,淨是近這幾年才忽然給人抓「與民爭利」的小辮子。我對這個一年一度節目的最深印象來自網上流傳的一小段影片,那是八九六四後的一輯,得獎歌曲《血染的風采》,我得與司徒華同台演出頒獎,「不畏懼、不偏私」。台下觀眾有當年的英殖港督衛奕信。
歪理當道處長難當
事到如今,香港奉行一國兩制?這有時候要視乎情況,擦擦邊球,還搞一國一制。什麼公道精神,只要振振有詞天花龍鳳,總收點混淆視聽之效。
於是,港台主持吳志森批評地產商,就給所謂愛國報紙來一輪文攻(好似尚未武嚇)。非常遺憾,原來傳媒不應站在市民大眾一邊,而該站在個別地產商的一方。
港台訪問張文光,張說,特區政府要依香港法律辦事,王丹等有權來港悼念司徒華,左報又即按捺不住來一篇「一國一制」的評論:〈香港電台要通緝犯來港向誰施壓?〉。
這種「大石砸死蟹」的姿態,大家看在心裏,自有公論。作為港台頭目的廣播處處長,晨昏定省要頂這種壓力,頗見吃力。又出奇的,廣播處長不負責廣播政策,跟有線無商台等等都無關,淨是負責港台。黃華麒已自行宣布離職。
兩年前政府公開招聘廣播處處長,已有年輕人來說:Miss Mo,不如你都去報名參……加。乍聽,只覺得是「攪局」建議。這一次,聽同一樣的話,就開始多想了。
是這樣的,獵頭公司為政府獵這個頭——又不知收公帑幾百、幾千萬元?——眾裏尋他,但這三煞位就是湊不夠報名人數的quota, 於是desperate 至找上我的丈夫,發來個題為Directorof Broadcasting Search 的電郵。一樣是記者出身的英裔外子在電腦答曰: Don’t know enoughChinese, But my wife is fully qual ified——exceptpolitically.(本人不諳中文,但吾妻樣樣勝任——除了政治上。)自此自然杳無音訊,沒了下文。身邊朋友聽聞消息,紛紛「勸進」。
A 說:上次一名周氏都去報名,你好似比他資深,又有大學學位,而且在大學有教書添,何不考慮?
B 說:你報名挑戰傳聞內定那位新加坡人都好呀!有得揀,先至係老闆,點解要畀內定、祝福、欽點那人「自動當選」先?
C 說:你競逐廣播處處長職位係虛,趁機撐港台為實,何樂而不為?
惟有嘆timing 不對,時機不宜。近日歪理當道,看吳志森受的熱情招呼,粗疏一算,已有如下抹
黑劇本:
劇本一:此人為了做廣播處處長,以公道為名搞異端黨爭,自此受到排擠,因而(不甘)寂寞。
劇本二:參加廣播處處長的小圈子選舉,係推廣小圈子選舉!
劇本三:為了廣播處處長一職,好似和政府有秘密協議,聽聞亦有收中聯辦人親筆簽名年卡,應該就係投降、投共派。X債X償!
所以,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