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深一層,香港粵語確是自成一派,像說「呢壇嘢要升呢先落實得,如果唔係唔會work。」這當中有道地土話、潮語、中共詞彙,兼夾雜英文。所以要在香港捍衛粵語,似乎有那麼一點矯情,說聲援廣州同胞就好,同時最好承諾不會一聽新移民講話略帶鄉音,即露歧視之意。
儘管上面捍衛廣東話一幕,見官方如臨大敵,又拉又鎖,但最初倡議廣州電視台不如用普通話廣播的始作俑者,姿勢已見落荒而逃,此事該算告一段落。回看本地話,不會說傳統粵語已死,更不必打倒普通話。
有說,真要捍衛中文,不如打倒簡體字,厭其支離破碎,甩皮甩骨。剛在雜誌看到一則取笑簡體字的順口溜:「白猫(貓)黑猪(豬)皆屬狗,老板(闆)原是木頭人;干(幹)部看來都干(乾)癟,会(會)上人云我亦云。」最後一句,把一個簡體的「会」字,拆成「人云」,尤其絕妙。但,今日再要打倒簡體字,就真的難,尤其許多主要的國際中文考試用的都是簡體字。
固然不能宣布中文已死,也很難打倒方便學習的一套。有外國學生知道回歸的歸,簡體給速寫成五劃,「?」,老大鬆一口氣。
打倒不公義制度
簡體是較粗糙兼快速的表達,或就像講粗口,有需要、貪方便;不必打倒粗口,自然也談不上decent speech已死。要打倒××,說××已死,似乎已成了本市的口頭禪,一點風吹草動,就見驚弓之鳥,或純粹興之所至,拍枱拍櫈,快意恩仇。當然,都是官逼民反吧。最近有為中學生辦的模擬立法會辯論,聽有參加者投訴,有代表所謂激進一派者,真向對手擲東西。
其中一場模擬辯論,我也在場,見扮疑似建制陣營的同學,給質疑黑白分明的舊事—事涉九七年臨立會,年輕人真有做功課研究—受質疑的一方否定舊日的行為,於是本主持兼評判追問一句:你們是「打倒昨日的我?」代表答:「係!我們知錯能改!」即今是昨非。這一幕和氣收場。事實是,生活中的人、事、物,不管怎樣看不過眼,不必誓要打倒,並存就好。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超過一條,最緊要有得揀。不必動不動呼天搶地,搥胸頓足,搞出一城市的drama queens及kings。
真要打倒的,是不公義、不公道的制度,首選是眼前的功能組別。不過,這個議題翻炒經年,不新鮮,無鑊氣。
貧富懸殊 仇富心態
有鑊氣的,是法官侄女襲警給判刑太輕的故事。判詞一出,眾皆嘩然;律政司要求覆核,大快人心;法官維持原判,又來一番天怒人怨。
因為許多人會天真地期望,負責的法官會「打倒昨日的我」。但若真要捍司法獨立,一個法官會因為輿論而改變初衷,對本市民來說會覺得更得人驚……以後類似案件,是否來個人民公審大會最安全?司法制度自有程序,下一輪可把案件帶到上訴庭。
有新的調查說,超過三分一的香港人認為本市的最大問題,是貧富懸殊,環顧四周,放眼一看,確見有錢人,尤其是地產商袋袋平安了許多不義之財,不期然都有點仇富心態。
就上述案件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有錢大晒,有得輕判,她還是阿邊個法官個親戚,官官相衛」。但法官審案,多多少少帶一點主觀成分,曾聽過一個法官的朋友說,如果證供沒什麼憑據,「主要還看那個官信不信你。」被審法官若真有錯,就根據程序上訴。
涉事被告襲警的片段在網上廣為流傳,諷刺的是,起初網民多的是針對警察一方,批評受襲的警員「玩」、「詐暈」、「扮跌倒」之類。如今警方又成了堂堂正正的受害人。近年示威絡驛不絕,警察老是給打成「濫權」、「淪為政治工具」,這一次,變相吐氣揚眉,隨時是這次事件中最大的受益人,有助紓緩民間的仇警心態。
有關這案件的評論,至今讀到過最得我心的,是本報上周六的社論,說警方本身如律政司應負很大責任,「警方以刑罰較輕的條例起訴是因為當事人認罪,而警方沒有就此決定徵詢律政司意見」,如此說來,「警方檢控工作粗疏兒戲……律政司把關不力」,結論是,「如果以較輕的控罪起訴,便難以要求法庭作出嚴厲的判刑。」
不應輿論審判
人民覺得司法判決有不公之處,當然有權抗議,但目的不應該是輿論審判、公眾審判,不然就真傷害司法獨立。涉事的親戚法官固然是好官,但不管好與壞,根本不屬討論範圍。法治已死?不同意。
這案件發展過程間,赫然讀到插曲報道,說被告見蜂湧的傳媒,拋下一句「It’s like a zoo.」,而她身旁的男子更回應說:「Thirty animals.」,說這種侮辱記者的話,應該道歉。
新聞界是人民與權力之間的橋樑,媒體一樣面對輿論壓力,至有CCTV X一類的批評,但說公眾要看什麼新聞就該報道什麼,就等於完全棄置編輯自主的原則,遑論新聞自由。編輯們都可收工轉行。
新聞與法治在這一筆的主要分別,是在文明社會,新聞到底是一盤生意,且招牌眾多,大家有得揀,新聞字號確是比較容易追隨顧客喜好。相比起來,司法前線講根論據,就見嚴謹得多。
一直提醒年輕人要發展另類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一樣是來自美國的故事,人家捐身家,我們希望本地富豪全都一樣,人家有感人女子二十多年來送湯送餐給露宿者,恐怕大多數人看了,感動一番,然後沒事人一個。
當然會有許多感人的本地社區故事,未得傳媒發掘,大家不知道罷了,卻是像美孚新忽然要起一幢口罩式的新高樓,兜口兜面罩現存的一座居民,因為是私家土地私人發展,說來說去,不見得有許多人關心。以及人之幼,以及人之老,Charity begins a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