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 「錯就要認,打就企定」。香港的亞視新聞與源自澳洲的國際傳媒大亨梅鐸都因重大失誤,要四出道歉。梅鐸英國旗下招牌犯的事,擺明犯法,可以預期長時間沒完沒了。
卻只見世情一面倒,要當傳媒道德先鋒,很容易,聲嘶力竭地罵罵罵就好,但毋忘所罵的扒糞手法,卻也真嚇窒世界政商掌權的頭臉人物,肯定有助現代資訊透明……,梅鐸的囊中字號,繼續舉足輕重的,有英國的《倫敦時報》,還有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亞視錯報江澤民死訊一役,時至今日,quite rightly 地已見沉寂下來,有這麼一副寬宥的大圍氣氛,不見得有誰仍在窮追猛打。
是這樣的,那天,與二兒正遊法國,收一亞視記者電話,來說網上鋪天蓋地的江氏傳聞,來問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的電話,我順帶提議也可找《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一問。
掛線後,一直縈繞的,是內地新浪微博還剛新增闢謠區,卻已開始給人取笑;闢謠者,闢的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謠言。我大中國,仍是一個新聞封鎖的國家。
個人也因而有理由相信,亞視新聞部確有四出查詢求證,並非純粹報得就報;查證過而真心相信故事可靠而報之,罪不至死。當然會有人反問:那傳媒可以天馬行空,報乜都得啦。不不,代價會大得很,因為是把自身名聲押注,錯了等於自削公信,自身會是最大的受害人。
卻是,因為香港稀奇古怪的政治生態,這一次,亞視看來反而因而得益——新華社隔夜後否認、中聯辦隔夜後憤慨云云,足證亞視沒有熱線直通京城,不是港版CCTV,有助打倒之前的「被赤化」論。也同時證明眼前一個傳媒理論:網上消息,縱已給叫做第五權,仍缺信服力,要待主流媒體報道,大家方煞有介事,嚴肅對待。
1976 年,毛澤東的死訊標誌一個時代的終結和開始;1996 年,鄧小平的死訊錄得差不多的新聞和歷史觀感;但有關江澤民的類同訊息,卻恐怕未見得會平起平坐。或說,誤報名人死訊,總是有失大體,但在新聞史上,這固然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
錯報例子古今皆有
記錄中,出名的古典例子,有1907 年馬克吐溫的故事。話說《紐約時報》一天相信大文豪坐船出海失了蹤,於是宣布他lost at sea;翌日即登馬克吐溫自己寫的幽默文稿,自行為疑似訃聞澄清,並答應為讀者追蹤真相。構成博君一粲的一幕。
稍為少人注意是更早的1888 年,諾貝爾的一個兄弟死了,有法國報紙誤以為是他,確切登出死訊, 把這個武器製造商形容為「死亡商人死了」(Le marchand de la mort est mort);一個流傳甚廣的講法是,諾貝爾看後,鬱鬱戚戚,因而成立今天全球矚目的諾貝爾獎。新聞界誤打誤撞,誤報原是壞事,卻促成了美事。
重大的政治誤報,首選自然是1948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異常緊湊,《芝加哥論壇報》決定要快人一步,卻又錯估形勢,頭條尖叫「杜威打贏杜魯門」(De wey Defeats Truman),霎時給當選的杜魯門總統笑至面。
上述的都是舊世界故事,今天科技發達,求證容易許多吧?不,反而因為要鬥快,錯消息一樣有,且多來自電子媒介。
1981 年,有人刺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遂,CNN 報道時有意無意地全用上過去式,令全世界以為教宗是「已過去了」的人物。93 年,澳洲各大傳媒以訛傳訛,齊齊報道英女王母親已死(老太太多活九年,2002 年才辭世)。近至2005 年,加拿大電視台誤報一魁北克省前領袖的死訊,連歌頌生平的畫面都播了,忽然腰斬,訕訕糾正其人尚在人間。
也許最出乎意料的是,去年BBC 電台一個地區廣播網在播完《天佑女王》一樂後,忽然宣布「英女王死了」(Queen Elizabeth II has now died)。節自主持人後來承認是遊戲之作,Queen Elizabeth II 原來是一個facebooker的藝名……。喂,說的是BBC 呢,咁都得!
媒介出錯,就像人性,有惡作劇、押錯注或無心之失。亞視這一次的閃失,肯定不是玩之餘,似乎更多人怪的是,一個老闆高層涉嫌干預新聞部,齊指王征是江氏家族的皇親國戚,下令新聞部要報,結果報錯。問題是,如果就此報對了呢?
又怎麼算賬、如何評分?一般說來,編輯室獨立運作,老闆不應、也不准垂簾聽政,不許指手劃腳,干預內政。在香港,是否如此,大家心裏有數,譬如說,看一看香港電台。在外國也一樣,入梅鐸旗下機構辦事,不必由梅先生在你頸後吹氣,耳提面命怎樣編採,一個僱員為份工,會得自動迎合,一襯格局。
更何況,一個傳媒老闆在每天新聞運作中的角色,確是很難一刀切界定,尤其遇上重大事故,很難就叫老細行開,不准過問。要記得,當年《華盛頓郵報》也得有大老闆Katharine Graham 的首肯,一場水門事件、一個拉總統下馬的驚世系列,方有得面世。
社會指摘顯現矛盾
所以,假期後回家,見這個社會一邊指摘王征疑似介入新聞部不對,一邊又理所當然地,認為梅鐸要為《世界新聞報》的犯罪行為負責,感覺就有點突兀。
當然,梅鐸那邊的故事,主要是操守問題,且擺明犯法就是犯法,講完。但論傳媒操守,務請大家不要一刀切,不要總之事事聽上去好似不道德,就一定等於不道德。像偷拍, 「偷偷」聲,令人不快,但若為大眾利益,有人在什麼社區中心呃婆婆買假藥,會得飛到去偷拍;又像付鈔買新聞,聽上去不妥當?但如牽涉驚天大陰謀,你買不買?我買,只希望價錢不太貴。
偷拍與買新聞,相信梅鐸麾下的新聞從業員都擅長,不等於個個都是壞人。假期間,在阿姆斯特丹買到一份《世界新聞報》的最後一版,封面說傷感、但非常驕傲地(sad but very proud)告別一百六十八年來的讀者;封底引述喬治.奧維爾(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和《1984》作者)提及該報的上世紀一段文學文字,配以該報近年的許多煽情封面圖片,充斥Sex、Star、Boss、Girl、Shame、Scandal 等等的字。看,一邊覺得這份紀念刊cheeky 厚顏,一邊又想,沒有這些標題撐場,這份老報會不會生存到2011 年7 月10 號?
那個封面封底,也許就是當世新聞娛樂化的縮影,它的前度編採人員興奮過度,愈踩愈深,就忘了英國人那句「凡事要適可而止」的老話:Everything up to a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