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為我的下一句,是我為人人。若真做到這個,就見世界大同。但人生苦短,日出日落的枝葉繁瑣,關心的事,也總有優先次序,由貼身的先行。
美孚居民要求美孚地站出口A加建一條短短的、淨上不必落的扶手電梯,方便年紀大及行動不便的乘客。那個站口向地鐵高層垂詢,答案是工程及花費划不來。那個站口的深度不夠,除了要挖深,也要拆掉現有上蓋,亦要佔用路面,過程會耗時而繁複。工作期間,也即是根本沒有了A出口……港鐵同時要向股東交代。
看,不過一樁小小的民生要求,一樣見各自表述。更大單的工程,像要起摩天大廈,自然就更大件事。
一直說要在灣仔合和側起的 Mega Tower,擾攘經年,至今仍是一項「傳說」;與此同時,高聳矗立的國金,已在海旁傲視同儕,成為香港一大神氣地標。兩者最大的分別,是灣仔是密集民居,中環沿海不是。
拉攏傳媒親疏有別
是否接近民居,影響左鄰右里街坊的作息生活,確是最大的考慮。是故同樣道理,尖沙咀海旁將會出現兩幢摩天大廈,說來說去,不見得有許多人關心,但在紅磡住宅區一帶再來顯赫高樓,就令紅磡黃埔的住客群起反對。香港的整體景觀,自然亦是考慮,但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出發點也就是一份貼身的生活感覺,由一個家開始。先有家,才有國。先齊家,才談得上治國。也即是在公與私之間,劃上一條界線。一般說來,關乎「公」的,會稍為淡然,牽涉「私」的,就緊張得多了。
自身的經驗,是十多年前,住處鄰座空地有一株十呎高的傘形的樹,也是我座一邊的景觀;一旦,鄰座大業主忽然就着人鋸樹,好多加一個泊車位。氣咻咻去與之理論……平生第一次生出保衞家園的感情…… 任何政府,都希望市民靜靜的,乖乖的,「私家」的事,固然不要太吵,公家的事,且簇擁着當權者去就好。人人看上去contented,就是和諧。
卻是,現代社會,講究人民的知情權。眾所周知,曾蔭權比董建華高超許多的,是他深諳拉攏傳媒之道,發揮親疏有別之術。與此同時,人民要知情?好,給你官方消息大包抄,內容卻總是堂皇而空洞,豐富而無聊,造就一番莫測高深,讓市面的路人甲乙丙看不明白,覺得自己 inadequate,不濟事,於是噤聲。
這款手法,並非屢屢見效,近期的表表者是醫療融資方案。根據郭家麒醫生委託港大做的民意調查說,許多人確是對議題不甚了了,但要我自己從口袋掏錢出來?反對就是。就因為那份貼身的壞感覺。
混淆視聽蒙渾過關
以嘰哩咕嚕的官方語言來混淆視聽,一大堆字讓人個個字都識,堆砌起來就不知說什麼;這款手段,本欄在兩周前說的,叫做 Too much information makes misinformation,而政府得逞的例子,不就是西九文化項目一筆。
這項龐大計劃的理念,說了等如沒說;這項龐大投資的安排,同樣說了等如沒說。有關財務事宜的錯漏瘡孔,請參閱本報主筆練乙錚上周的文章。政府總之就是要立法會先一筆過撥款二百一十六億,詳情容後再談。這筆公帑,因為並非直接從市民的戶口扣除,沒有切膚之痛,這個政府大概或者可能說不定地,可就此含混過去。政府在立法會有多少「保皇」票,大家心裏有數。
因為西九文化項目這一筆的疑似蒙渾成功,特首辦的一群幕僚許就沾沾自喜,在委任「外國人」做副局長一事上掉以輕心,以為繼續可以用一大堆廢話哼唧過關,卻完全錯估形勢,終於自行拋出了個政治大炸彈。
一大班副局長、政治助理的薪酬若干,嗄,關你什麼事?What’s it to you? 看一般市民對二百一十六億的「西九公帑」都顯得漠不關心,那區區十萬二十萬塊一個月的薪水,應不過是「蚊脾」耳。
這次,政府的政治化妝師卻spin過了界。人性中,固然包含自私,但香港人不管如何「務實」,更有好些識得「走精面」,但講到底,仍然求真,講究誠信。老師在課堂教的 integrity、loyalty 等等的字等等的理念,不是白教的。
政府的 spin,有沒有成功的例子?遺憾地,有。不就是「綜援養懶人」一役,造就幾乎一整個社會歧視綜援人士的風氣。
醜化領綜援人士
最近參加樂施會一個有關會議,席上,聽一個拿綜援的叫秀蘭的女子一臉憂傷地形容,社署官員拿着她孩子的學校成績單冷言冷語,言下之意,分數麻麻,閣下也不怎麼是個好媽媽,也不怎麼配拿綜援…… 扶貧,是任何文明社會的義務,因貧而得扶,更是人人的權利。有沒有人「呃」綜援?有。佔整體個案的百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三。
政府自拍宣傳片,大聲警告「詐騙綜援,難逃法網」,「自力更生,勿倚賴綜援」,透過傳媒,發放的訊號恍似綜援人士都是有能力而不去努力,「呃飲呃食」一派。事實是,超過一半拿綜援的人,都是老人。
政府怎地不自拍短片,警告旅發局不要再做「大花筒」、呼籲自己不要亂花公帑,亂聘什麼副局長、政治助理?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許是烏托邦。但人人寬仁一點,做到許多人為我,我為許多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