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概沒哪個大城市像香港般,每年有定期約會式的大型政治抗爭活動。回歸前,只有「六四」。然後,多得董建華,二○○三年開始,多了「七一」。今年,繼續多得曾蔭權,「七一」上街文化延續。
話說文化,剛得立法會通過成立的西九文化管理局,會不會把這款香港政治文化納入其中?旅發局會不會將之發展成推廣項目?看,香港的遊行示威,不但沒有燒車軚、砸商鋪,和平自在之餘,且有嘉年華的味道。
話說西九項目,政府自然可以打個哈哈:「七一」上街,事發港島,「技術上」,跟西九那笪文化空地沾不上邊,這個嘛,風馬牛不相及……。
技術上的問題,往往也就是官僚主義。話說香港電台行政混亂,所以有僱員吃官司,源起技術上不正確。而在委任副局長、政治助理一幕閙劇中,政府起初說「持外國護照者沒問題」、「公開薪酬侵犯私隱」,肯定自覺技術正確。
卻也就變相呼籲香港人這年「七一」上街抗議。香港的市民,自然都是擁抱民主、人權、自由一派,不必多費唇舌。其他的「雜項」訊息,由愛護動物至有人宣布參選立法會,由同志權益至法輪功,各自表述。其中,「撑港台運動」要說的,是香港需要真正的公共廣播,反對政府殺台,另起爐灶,另立假貨。
公共廣播的定義,是不怕廣告錢銀壓力,無懼政治「馬房」淫威,獨立於政府,做人民喉舌。理想中,這些也應該是商營媒介的原則,但既是商營,就是一盤生意,很難向之指點江山,終歸是自由市場中消費者的選擇。
何謂新聞自由?
九七至今,香港新聞界自我審查之風之「蓬勃」,行內人有目共睹。一般市民,卻未必在意。時至今日,身邊仍有讀社會系二年級、關心政治的大學生問:「什麼叫新聞界自我審查?」 就是為了廣告收益、政治着數而自我閹割。打正旗號擺明政治上心有所屬的招牌,包括傳統左派報紙,反見其坦蕩蕩,真要留意的,是扮獨立的偽君子。
也不怪大學生不明白,因為新聞自由歸根究柢的意義,似乎連一些堅持民主理念的人也會有誤解。是故曾有泛民立法會議員也同意道,政府應該將偷拍刑事化。若成事實,記者要追訪世紀大陰謀,或神棍騙公公婆婆,都不准偷拍—又抑或,要求記者明知犯法,先做了,再慢慢在法庭上以公眾利益抗辯—也就給已在自我審查的傳媒字號一大藉口不做偵查深入報道,因為不想犯法!
近日跟「學友社」的中學生成員談選舉文化,說的是政治與傳媒,搭上上述一筆,少年人都明白。希望議事廳堂裏頭的成人,一樣明白。雖然,說的這群成人,有太多的「保皇」成分,心之所屬,就是一心一意與政府勾肩搭背,簇擁權貴,攞得如此這般的着數。
這年的「七一」大遊行中,有一群年輕人走過,高舉標語牌,反對政府遷拆尖沙咀碼頭的巴士站,將之改建成新商場、兼官方花車遊行起點。給年輕的保育的心感動,面對扭曲的政治生態更覺得無奈。在現場跟他們說,就是恐怕反對無效。霎時升起的一陣荒涼感,鋪天蓋地。
回番西九文化區一筆,着着通過。不管委任副局長一幕如何荒謬,不管聘請新廣播處長一役怎樣戰兢,要成立西九文化管理局,成員都由特首委任?通過。不管「巨星匯」那次怎樣花錢,不管外頭的財務專家質疑,《信報》的練乙錚批評,政府要一筆過撥款二百一十六億?通過。
濫用行人專區?
於是,政府要重建尖沙咀碼頭對開那塊地,只要立會撥款「區區」二億。你說,將來不通過的機會有多大?
下筆至此,忽然又得悉一嚇人消息:「旺角行人專用區或取消」—那兒現有的公共空間、表演場地、政治論壇,都一起消失?
眾所周知,不是「七一」,並非「六四」的周六日下午,本市民主派中人,最喜開壇設座,與民論政的露天選擇,是旺角行人專用區。表表者有前綫的劉慧卿,社民連的黃毓民、長毛等等,當然不時有支聯會及民陣的攤檔,還有似乎風雨不改,長駐該點的法輪功。
在銀行中心貼近的西洋菜南街走一轉,可以聽到許多高昂的民主聲音。確有嗌咪,確有吵耳傾向,還望人人自重,情況不算太壞就是。
卻是,讀到一份免費地區報紙的最新一期報道說:「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實施八年,常被濫用作銷售、表演、宣傳活動,完全失去令行人輕鬆漫步的原意。油尖旺議會跟進多年無果,終向政府多個部門發出最後通牒;若年底前未能提交有效管理方法,將取消行人專用區。」 咚!出奇的是,整個報道沒提政團的街頭論壇,有關民主派的政治連繫。隻字不提這是一條「民主街」。
個人對這個空間最深的印象,是二○○四年夏天,參加一個由港大同學辦的,題為七一上街的論壇,其中一名人大代表講者說七一上街乃係「大逆不道」之舉,吸引大批市民圍觀回應,有關照片,上了那段日子的美國《新聞周刊》封面。之後,有過許多許多的旺角街頭論壇,由反種族歧視、波鞋街的發展,說至愛護動物。之後,留意到「好戲量」的馮世權在該處頻頻上演的街頭劇。
之後,聽到紅鬚綠眼的遊客叫這兒做democracy lane,這也是西九文化,更是香港文化。
這個公共空間給「技術上」濫用、有關人等「罔顧法治」?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