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日星期一,是個假期。下午跟任職無綫新聞的朋友通電,相約聯袂到伍晃榮的喪禮。約會還不過定下了那一陣子,再收友人電話,說不成了,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回想唐山……黎克特制……好緊要。朋友的聲裏,只有輕微的感嘆號,從事新聞行業,除了不亢不卑,更要做到不慌不忙,處變不驚。
在喪禮上,見到伍晃榮的太太,仍然掩飾不了舊誼的傷痛。因為要趕六點半新聞而遲到的袁志偉,坐過來我身旁的椅子,聽他輕聲說了幾句大地震的災難程度。只是那時仍然不知道,一份逝者已矣的傷痛,將會延續。
之後,聽許多身邊的人說,看電視上的災難畫面,一邊看一邊垂淚。之後,許多許多民間組織政治團體,開始在香港街頭籌款賑災。一個下午,我在黃埔新邨一帶幫忙,見許多許多的市民放下一百、五百、一千塊的紙幣。捐錢,自然多多益善,少少無拘。但在眼下通脹高企的日子,見到這許多大額善款,實在令人感動。
消息渠道暢通了
救急扶危,人之常情。災難中人且是同胞,那份情,又會得加倍。悲天憫人,是普世價值。血濃於水,是國族情長。兩份愛,都是愛。
報上見一大幅災後的滿目瘡痍新聞圖片,細看,由新華社發出,完全一派實事求是,讓世人知情。相比八十年代連串的空難天災事故,北京的消息渠道,確是暢通過來了。卻仍然希望,內地實踐新聞,隨着中國崛起一說,可以在這一代快快與國際標準看齊,不必再由《國際先驅論壇報》一類外國報紙來讚,說這次北京官方的新聞發布,屬unusually open。
頹垣敗瓦、窮鄉僻壤,相對於摩天大廈、國際城市。他們的家,相對我們的家。
專家說,香港發生具破壞力地震的機會,應該係零。但即使不畏高,看見一幢又一幢的摩天高樓起個不休,只覺得夠了就是夠了。
面對大自然,人類可以謙卑一點。不再跟天比高的念頭,不但淨是環保學,亦是普世的現代信念。若牽涉的這區是家,就更牽連一個窩的感情、一個巢的網絡。
近年注意到港島司徒拔道港安醫院附近,忽然出現兩座竹桿似的高廈,近月更見跑馬地養和醫院起了一幢高而龐然得出奇的建築。論城市規劃,並不淨是建築師、工程師等有權置喙。跑馬地是個山谷,如今成了圍谷,可有人問過,住在那兒的人感覺如何?
自然,香港地小人多,初時填海,後來向高空發展。但時至今日,就是那句話,夠了就是夠了。尤其是臨海的建築,關乎維港兩岸的天空線、香港明信片上的風景,不但是沿岸居民的事,也是全香港人的事。
話說城規會但見環保潮流浩浩蕩蕩,早前在紅磡一帶加入發展高度限制。公開諮詢的結果,一如所料,平民百姓,諸如黃埔花園的業主,要求海旁用地的發展矮一點、密度也低一點。香港已是石屎森林了,再倒進更多的混凝土,更多的鋼筋,向天高聳,會加重城市人的幽閉恐怖感覺。由香港望向紅磡,會多加視線阻隔。
而發展商自然在商言商。限高一百米?他們希望放寬至一百十六米。他們就是希望可以再起高一點。
一個折衷辦法,應該是新的建築設計,以梯級形式向海濱方向遞減,這款高度漸減式的畫面,視覺較為舒適之餘,亦造就半空通風。同時亦該劃出更多的地面休憩用地。
真正的公共空間,應該是在street level,路人甲乙丙都可一蹴即就,一踏而過。有建議道,新樓的高度限制,或不計公共空中花園、平台花園的樓高。這,恐怕不合時宜了。看大角咀港灣豪庭中,那個四樓平台花園給劃為偽公共空間所展覽的教訓,還不夠嗎?
更「摩天」及聳人聽聞的類同問題,會座落尖沙咀海濱。新世界中心東翼地段的發展高度,是二百六十五米,靠近星光大道的邊緣,就減至一百十二米。而海洋中心的項目,就可達三百八十六米!
聽建築師朋友說,正正是因為這兩幢摩天項目引發的爭議,城規會近月已在尖沙咀區實施發展高度限制,但那已是後事了。上述兩個項目已批,發展商擁有地皮,已補地價,「恐怕很難回頭了」。
堂皇地違反合約
香港,或更正確點說,香港人可不可以包容尖沙咀最新也是最後的兩幢摩天大樓?或說,一切米已成炊,已成定局,我們要尊重合約精神。
類似的話,也是特首曾蔭權就灣仔Mega Tower的答問。建議中的Mega Tower,樓高九十三層(大概二百五十米),因為說的是密集的灣仔區,爭議已持續經年,至今仍處於膠着狀態。真要起云,十劃還未有一撇。
而尖沙咀的最新兩幢摩廈,卻見事在必行。但,真的,矮一點可以嗎?六月二十五日前,可以去信城規會反對。但,還有反對的餘地嗎?合約之下,政府可否回吐發展商已補的(部分)地價,以公眾利益為由,堂皇地違反合約?
也即是叫這個政府認錯。曾蔭權肯嗎?合約精神,固然神聖,但也並非完全碰不得。正如一個忠字,也包含了愚忠。所以起樓的商人及專業人才,一樣得講常理常情、公共空間、集體風景。尤其在一個正在經歷集體傷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