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調查說,香港的在職年輕人在過去五年間,有九成半沒得在工作上晉升。這些人當中,超過一半認為自己無法升職,是因為學歷低。
在香港,學歷低往往是「英文差」的同義詞。於是回想早前經濟學者雷鼎鳴在本報寫的一篇論述社會流動性的文章,裏頭說明推動事業成功的技能,包括英語能力, 「諳英語幫助極大」。
今時今日,幾乎所有老闆都預期來見工的年輕人有個大專學位。
大家身邊亦不乏大學畢業後多讀個碩士以至博士學位的八十後。但他們更多的同輩,讀完中學沒考上大學,主要就因為英文成績不好,出來做事,縱使有紋有路,勤勤力力,總給人戴有色眼鏡看成「唔夠班」一族。
領略人家文化
今時今日的香港,已沒有了上一代的「機會」,穿膠花不能致富,買層樓不但不會發達,且隨時變成負資產。在香港的大圍教育制度下,在學校未學好英文,但香港卻是個亞洲國際都會,商業上句句英文,一點出錯,就給自己英語發音都麻麻的上司批評,說你沒有「communicaY-tive skills」。而「青年才俊」給人的感覺,大概是出沒蘭桂坊,一口「雞腸」,或起碼嘴裏夾雜許多英文單字,捲舌頭發出紐約口音,或喉頭充斥Oxbridge accent。
要計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真是無英文不歡。但卻又不能打倒這個現象,因為老老實實,英文已不淨是英國或美國的語言,因為經濟(霸權)、歷史(殖民)等等因素,英文已是世界語言。在荷蘭,荷蘭人不會要求你講荷蘭話;在非洲,土著不會期望你懂他們的Swahili 土話,全人類一見彼此膚色族裔有異,都有心理準備用英語溝通。
於是,這些年來,一直提醒課堂上、禮堂裏的大、中、小學生:面對學英文這回事,最起碼最粗糙的認知,是英文是個pocketlanguage(搵食工具);而pocket 在此的用法,許多大學生都只解為就像pocket book(袋裝書),即從口袋裏隨意掏出來用的語言。
不對。在西方的一套中,deep pocket(口袋深),就即是袋了許多錢,即是loaded,等於富有。Pocket language,是生財裝備。也就是說,學語言並非只學詞彙文法,同時要領略人家的意象,以至文化,有助開拓眼界。
放下自大心態
英文人一說Shakespeare(莎士比亞)、Lincoln(林肯總統),大多數人都明白,但人家一提Houdini(上世紀一開鎖甩身專家),許多就會摸不頭腦。這卻就是通識,當世的西方傳媒仍然常常以Houdini 比喻任何成功逃脫的人或動物。也許會有人擁抱民族感情反駁:我大中華文化精深博大,何事事必要識得一個美籍歐裔的雜耍人物?確是不一定要,這不過是個例子。但擁抱這副態度,無助放眼世界。
香港華人,常常批評本地的少數族裔沒學好中文,但他們根本沒機會在學校好好地學中文。掉過頭來,曾訪一巴裔香港人,他反問:香港曾是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不見得香港人學好英文?
確又係。近年心心念念一幕,是給大學生課堂習作的一篇討論中台關係的社評,裏頭有一句以航海來比喻兩岸現狀: After a squall briefly roils the wate rs, relationsrevert to their usual choppy but unthreatening passage. 巡迴課堂,見眾多大學生劃下squall、roils、revert、choppy、passage 等字,急速查字典寫下中文解釋……一句話,竟有五個生字,但這並非高深學術論文,只是一篇大眾傳播媒介的意見。
許多新一代沒學好英文的原因很多,最普遍最方便的,是怪整個教育制度:沒有小班教學,老師頻頻撲撲,兼做學校行政,負責課外活動,總之跟官方要求的課程教,副詞乜詞subjunctive,囫圇吞棗,學生跟標準答案做練習。同時繼續有人錯誤地堅持,不要用中文教英文,因為這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會教出Pidgin E nglish、Chinglish!這些人認為用英文教英文方是最高境界、最高級,漠視要提升學習興趣一環。沒有興趣,就是學什麼都難學得好。
要敢於講英文
在教學環境、教育制度吟吟沉沉未得改善之前,有兩個因素,也許大家可以幫忙糾正。
一、學校文化:英語等於壓力。英文一般是在測驗、考試、面試以至見工時才用的語言,而那些都是壓力關卡,如是平時碰上英文,不聞不問,跳過避開,天然地要自我減壓。而眼前的制度,已出產了「高分低B」一派,總之背熟標準答案,像網上一個年輕人的張貼, 「可能連燈泡都不會換,連陳奕迅也沒聽過,菜芹菜都分不清,卻不以為恥」。一切只學不問,費事「出風頭而被同學眼紅嫉妒,也怕被同學踢出關係圈」。
把這個心態套諸學英文一環,後果可想而知。
二、社會文化:一邊崇洋,一邊排外,狀似精神分裂。一邊罵識英文者做洋奴,一邊要求年輕人一係不開口,一開口就要講英女王英文。這一筆,包括傳媒、報紙登了錯亂英文就扮若無其事,某某尤其是大學生公開講錯一句英文就給笑個天翻地覆,實實在在嚇窒整代的年輕人。
這款英文等於面子、等於「有冇料」的心結,不知幾時打得開。而現實是,年輕人要向上游,要學好英文,尤其要「夠膽」隨口講英文。曾聽聞在一政治選舉中,有牛津畢業的候選人就是不敢上英文電視跟對手辯論。嗄?早年我在港台的英文節目訪問梁國雄, 「長毛」的英文未見完美,但不必斟酌什麼文法詞彙,他與《南華日報》前洋編輯對壘,就是未驚過,在鏡頭前,就是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