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則英文小幽默,或有人叫之做自以為是的小幽默,是一張「危險物品數據表」,也真像一張海報似的通告,黑底黃邊黃字。這危險物品元素叫女人,發現者是亞當,合理的重量是五十五公斤,但可知有自四十五至二百二十五公斤的變化。
是項元素的自然特質包括:表面通常給粉末或油漆覆蓋;會無緣無故燒至沸點—或凍至冰點。(Boils at absolutely nothing — freezes for no apparent reason.)而化學特質則有:跟金、白金及所有寶石都有良性反應,同時是男人已知的最強力花錢劑。危險處在於當與比較優質的樣本並排時,會(妒忌得)變綠。(Turns green when placed alongside a superior specimen.)
性與錢
話到此處,多數讀者或仍只覺詼諧得意,但還有一項未看的,是女人的「一般用途」,數據表列出總共三項: 一、極具裝飾價值,尤其在跑車中。
二、可以產生莫大紓緩作用。(Can greatly aid relaxtion.) 三、可以是非常有效的清潔劑。
婦權分子該就會五時三刻跳起來。真是,一與三項,都是性別歧視,把女人說成或是最香艷情婦似的獎狀、或是蓬頭垢面洗廁所的師奶。而第二項,什麼紓緩作用,就根本是性騷擾。
於是,從新聞角度看,這個(所謂)幽默製作,不便報道,因為政治不正確。當今之世,當傳媒都手拉手心裏有數,還該避開描述高、矮、肥、瘦、妍、醜、光頭、大耳之類,當 fat 不再是 fat,還應改口說 vertically challenged,兩性之間的任何出位形容,都是大忌。一言蔽之,就是「壞品味」。
壞品味放諸政治,殺傷力更大。且包括性騷擾的嫌疑,就更是死罪一條。政治人都懂得緊守崗位,上述玩笑,不管公開私下,都開不得。誰敢得罪半邊天的選民,以及選票。
從政者隨時給弄得永不超生的事項,不外性與錢。古今中外,當然也有例外,看美國的尼克遜相對於克林頓。「水門事件」跟桃色及銀行戶口沾不上邊,但克林頓的醜聞,就直情是一個性字掛在頭頂。兩人之後的際遇,不必再贅。還看事發後,新聞界如何帶領民意,及民意又如何帶動傳媒,看當事人及他身邊的人,如何扭盡六壬,懂不懂得spin。
性行為,以至性交易,是一回事,但性騷擾這個罪名,可以非常抽象,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構得成。男女不平等,男成被告的機會,多十倍百倍。
所以,昨日讀報,赫然見頭版頭條是有立法會議員涉嫌性騷擾,當下第一個反應,並非任何鹹濕的指控聯想,而是傳媒的威力。甘乃威有難,因而民主黨也有難,此事不但牽涉公眾利益,還有公眾興趣,即是無比敵的公眾知情權。
公道準則
個人從不喜以道德審查任何人,但「以權謀私」一說,不管目的為何,都要清楚解釋,希望故事中的女角或以文字,或背向鏡頭、聲音經過處理地,說出內容始末,也希望被告若真的沒事,就來個坦蕩蕩,若真的有事,就該自行壯士斷臂,不要拖累一整個政黨。行走江湖,還講義氣。雖然這句話似已透過傳媒把被告定罪,聽上去仍然不公道。
但,新紀元的公道準則,往往反覆矛盾。剛過去的中共六十周年國慶,看電視上的「普天同慶、舉國歡騰」畫面,節奏比北韓更北韓,那個粉紅比芭比更粉紅,還有江澤民刻意地在胡錦濤身旁吟沉指點,那個地位的宣示比鄧小平更鄧小平。感覺就是假,就是 plastic,就是網民談的「膠」。
之前,有北京來鴻道,國慶前夕北京像宵禁,上街像去搭飛機,口袋裏連指甲鉗都不敢帶。之後,重讀十年前內地知識分子吳國光寫的五十周年文,數說「只要肚皮,不要臉皮」。六十周年,有前領導人但聽說不是萬里的網上八千字言,一大讀後感是,到了今日,中國人也許有了臉皮,不是說中國崛起嗎,但那個臉皮,恐怕仍只是面具,膠的。
六十年下來,中共政權下的中國人權,有多改善沒有?有目共睹。都說,正因為經濟起飛,而經濟與政治的訴求通常並排並進,就更要箝制傳媒,抓緊意識形態,以防出亂子。於是,「穩定」口號過後,再來「和諧」。
落後╱前衞
當然也確有開放,看上海沿海一帶的十里洋場,還有性開放—早在十年前,已聽香港的性學家言,論性態度,大陸比香港前衞得多。
香港到底是落後還是前衞?香港人是否攬着西式的政治正確,卻又學不會人家的幽默感?我們抗拒中式制度,藐視北來的「膠」的騷擾,卻喜歡展覽鄉愚式的肢體與口頭暴力。個人的界線,是把「和諧」說成「河蟹」,趣致得緊,但「草泥馬」云,侮辱所有媽媽,對不起,就這一筆確是沒有幽默感,不能接受。
也即是說,一筆還一筆。文首引述的那則網上小幽默,我只覺創意無限,第一次讀,笑得打跌,尤其因為不粗鄙,不是大小便式的笑料,經過扮嘢文字的spin。還望有針對男人的類同創作,以示平衡。
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早前駕車經過紅隧看到的一大塊賣嫁女餅的廣告牌,「給女孩一個家,就是嫁」,即看即厭。也明白這肯定是個有創意的、惹人注目的製作。但用舊式的話批評,就是「這麼傳統」;潮流語,就是「性別歧視」。再卻是,在一個小聚會中,提起這一筆,兩個女大學生異口同聲回應:沒問題呀,這廣告很溫馨。
年輕人這麼「傳統」?想起這個,因為報上的性騷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