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升上中一,第一次發現,英文並非只是學科,是真可以要來溝通的。那一年,讀的那一班集體犯了錯,聽班主任在課堂上訓話,頗帶勞氣地說:「It’s not for my sake, but for your sake.」 記憶中,那次的集體犯規,全班受罰,純屬小兒科的一些頑皮舉措—所以不要低估孩童的智慧—小小年紀,一開始就已決定不把事件放在心上。反而永誌不忘的,是老師那句英文。根據上文下理,估也估到她在說什麼,「這是為了你們,不是為了我。」Sake ?猜度這個字的串法,自行查字典。學會後,用到今日。
今日方知,那個場景,今日叫做「語境」。而升上中一,即使未至於起決定作用,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小毛頭忽然由小學生變成中學生,肯定是人生一大里程碑。我讀的是英中,接着下來整整五年,就是有這個英文語境。不過十多歲,那一代的中學生已聽得出確有一兩個老師的英語不濟事,而教歷史的 Mrs. Sitt 的英文就特別好聽。
時至今日,耳邊仍縈繞她抑揚的「Louis the fourteenth」……因為她的「路易十幾」,讀法國大革命更有興趣。
掛羊頭賣狗肉
也有一個教生物的老師,用的是英文課本,堂上解說,除了本科術語,用的是中文。那時候,沒有誰覺得不對或不妥,一樣學習,只是到了後來,教學語言成了政治議題,政治人就這個現象吐出政治語言,叫之做「掛羊頭賣狗肉」。
卻是,即使是「狗肉」,亦令許多人受惠。一個朋友最近在網上留言道,七九至八四年,他在一所英中讀書,其間老師幾乎都是清一色地一邊用英文書,一邊用中文教—「Well, if that was a wrong approach…」,他說,這個取向卻一直送許多學生入港大、中大及各地的大學。「我是個實際的人,我信奉鄧小平的名句,『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耗子的就是好貓』。」 今日,這個朋友是個大學教授。他說的班,以後仍叫中文班。
今日,政府宣布,「微調」母語教學政策。這番微調,卻也真是改弦易轍,宣布母語教學這個「回歸」大方向壽終正寢。一如所料,立刻有人跳出來批評:這是個政治決定。
問題是,九七年後董建華甫上台,第一單大搞的政策不就是母語教學一筆,冀收「心向祖國、中文為本」的「政治正確」訊息,何嘗不是政治決定?更令人齒冷的,是十年下來,教育高官或所謂社會名流,站出來支持母語教學的,幾無一不送自己的子女或到英中、或到本地的國際學校,或索性到海外讀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類人支持母語教學,說的是政治語言,做的是一己的「政治決定」,這才是真正的掛羊頭賣狗肉。
這許年下來,每提到母語教學,總有偽善的人歸咎家長要求英語教學,是「家長的虛榮」。對,他自己虛榮可以,人家虛榮就不對了。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掌握英文,將來生活工作多點選擇、多點把握?全球一體化的語言不是法文,不是日文,對不起亦未是中文,而是英文。英文是國際的、貼身的搵食工具。
與此同時,多少孩子在國際學校讀畢,或自外國留學回來的爸媽,亟力慫恿或直接就送子女到北京學好普通話。虛榮?這叫父母心,叫實際。當然,先決條件,是要負擔得起。
有錢有選擇,沒錢沒得揀。搞得一整代的父母「雞毛鴨血」,尤其是中產一族—沒有誇張,身邊有幾許的真實個案,爸媽如何節衣縮食儲錢,加班賺多點,買debenture、請補習,在外頭拉人脈關係扯線,為的,都是下一代的教育,講到最後,是首要學好英文。
西人講英文不一定正宗
孺子牛的一套信念,是人性,就像社會大多數人擁抱民主自由人權理念,你叫之做「人民的虛榮」?
九十年代,有教育高官說:「通過母語授課和學習的成效較理想。」今日,他教大學生際堅持每個字都用英文。本老師就堅持「自在」,像解說 Quasi一字,用英文可說破嘴皮,用中文講「有實無名」就好;就像前新華社是駐前英殖的 Quasi 外交部。
而嘆今日又回到「重英輕中」的時代,又是虛張聲勢了。首先,重的是國際,不淨是「英」。而中,是母語,日日在用,輕不了,要自修,讀畢一套金庸,中文不會壞到哪裏去。
今日政府提出的微調方案,為人質疑的,主要是兩點,一是所謂標籤效應,二是師資問題。
一、標籤效應。日後不再有官方的英中、中中之分。有擔心道,將來沒了泛社會大圍標籤,卻會有校內中英文班分別的效應。這,人生在世,恐怕避免不了這裏那裏一點標籤;你考第一我考第尾,你住山頂我住窮區。最大的主題是,舊時的中中學生,以後一樣可得英語授課,多了個選擇。亦肯定繼續有英文麻麻但整體成績卓越的同學。教育局的計算方法是,中一新生中,若有八成五的學生成績屬頭四成一截的,便可開彈性班,分班分科時段以英語授課。有理由相信,說的科目以文科先行,數理化殿後。
二、師資問題。教育局撥款三億,讓在職老師進修英語,另聘代課老師。事實是,一個外籍英語老師計劃,每年已要花六億公帑,許多傳統名校根本不需要,另一些學校就只見「雞同鴨講」,成效不大。是政府迷信「西人講英文一定正宗」,忘了一些口音(譬如蘇格蘭),可以難倒甚至成人。就不如那六億也用來培訓本地英文老師,兼製造本地就職。
報上,見有好成績的學生一個要留在中文班,另一揀讀英文班,這就叫選擇。不是政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