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的施政報告難得得到幾聲掌聲,先有宣布任內不會重推廿三條立法(事實是,明眼人都看到他根本不夠時間推), 再有暫停來港買樓的投資移民(事實是,明眼人都看到大陸「現金」客現象要停),有理無理的掌聲背後,卻仍然包藏了種種令人懷疑的新政策,是新的官商勾結溫床。
第一個荒謬的施政,就是要在2013-2014 年學期開始,推行什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又要至少資助一次學生往大陸交流云云,開宗名義說明目的, 「是希望學生確立國民身份」;請問要確立的是哪一款國民身份? 北京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說,劉曉波是被定罪的犯人,向他頒授諾貝爾和平獎就是鼓勵犯罪!
問題來了,不日在國民教育課談到劉曉波這個偉大的成就時,是否同時要教我們的學生道:小心! 這是鼓勵犯罪?國民的德育,要否教孟子的義利之辨?德育是要教下一代做中國的良心犯、還是教年輕人要努力服務權貴,以賺大錢為人生的志向?
關愛基金內的數字遊戲
第二個荒謬的施政,就是所謂「官商合作」的100 億元「關愛基金」。一直以來政府的扶貧措施,全部有透明公開的監察機制,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機制是靠政治中立的公務員來運作,不會因為你上街示威,或者寫一篇責罵大地產商的文章,就拒絕向你提出援助;可是,在今日香港,扶貧忽然不再是政府的天職,改為由商家帶頭的「關愛基金」來做。這些年下來,大商家尤其是地產商刮下幾許民脂民膏,現在名正言順成為charity handouts,施捨番俾窮人,聽起來,就是侮辱。
而看起來,官商五五分賬,不就是個insider deal,官商夾定,攜手演出做場好戲,見地產商排隊輪候似地回應政府做善事。或說,撇開感覺,有實在的善款總是好事嘛──是嗎?不,原來可以只是一場數字遊戲。
這個基金講扶貧,即是?善,捐錢自然有得扣稅。但100 億元當中,有50 億元本身就來自政府的稅收,餘下的50 億元,表面上是商家「捐獻」了很多,都是社會上發財立品的善長仁翁,可是扣了稅後,商家是否只是把原本用作交稅的一部分錢,改為以「捐獻」名義送交政府?兩者相減之後,究竟商家真正捐獻的有幾多?
原本這筆錢是政府堂堂正正的稅收,交稅是一項義務,可是經過財技的一輪粉飾,改名為「關愛基金」之後,這筆錢就變成了商界的額外捐獻了。
把常規、有正常程序處理的稅收,改為幫助商家改善形象,同時造就花錢賣廣告「都未必有咁好」的媒體宣傳,這果然是一項「官商合作勾結」的偉大德政,特區政府為紓緩「仇富」情緒,為了商界的形象努力,實在是用心良苦。
而這個「關愛基金」另一有異常態之處,就是交由民政事務局去分配,而不是由傳統的勞工及福利局負責。當然,這關愛基金不是老生常談的公益金,像一件新衣服,是「潮」物。於是,亦要潮事潮辦,方能體現整件事的政治效能。
民政局職能忽然大變身
原本呢,民政事務局只是一些地區服務、大管理諮詢、主催公民教育的角色,但這數年自曾德成成為局長以來,民政事務局更大力宣傳愛國教育,變成「愛國民政事務局」,試想想民政事務局最近已負責申辦亞運的400億、500 億元資金,加上「公民教育」與將來「德育與國民教育」無法分開的關係,再加上這扶貧基金的「分餅仔」功能,曾德成的行情忽然水漲船高,忽然由特區政府的小宣傳隊長,變成位高權重的大臣了。
儘管分的不是100 億元身家,那100 億元是seed money,分的只是投資回報,但每年總也有那三數億元的進賬有得分配派發吧。這一筆的「政治鼻息」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個荒謬的施政,要先回看近日接二連三在不同的屋苑,出現小業主不滿管理公司腐敗無能,要求推翻管理公司的故事,當中不乏「法團起義」、「成功爭取」的個案。在現行法例下,要推翻管理公司,要達到五成的業權同意,就是難,特別是部分業權由宇宙洪荒開始,從來緊緊掌握在跟管理公司關係或一脈相承,或錯綜複雜的大地產商手上之時,小業主幾乎無從反抗;在現行的法例之下,即使管理公司及業主立案法團之前進行一些違規、不合乎法律的維修工程,不見得有任何法例制裁,改頭換面變成「維修基金」之後,小業主都必須交錢就是。
未堵塞大廈管理制度漏洞
政府不但沒有向英國的新法例學習,把多層大廈管理的錯失交由申訴專員監管,堵塞這個變相鼓勵管理公司「掠水」貪污的制度,反而要再加強惡霸管理公司的地位,包括施政報告指要研究他日強制全香港的業主立案法團,包括原本自律良好管理的法團,強制聘請「易請難送」的管理公司;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更計劃,要把不理是經濟有困難,或因種種原因反抗管理公司拒交維修費、管理費的小業主,當作刑事罪犯般送去坐監,這正正就是赤裸裸的官商勾結。
比起曾蔭權派糖的掌聲,我們更要擔心的就是糖果內的陷阱,有毒的糖,還是不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