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生書院,跟香港電台有什麼關係?有。上周那所戒毒學校搬入梅窩的計劃,惹起正反民情洶湧之際,報上有個有心人登的全版廣告,呼籲梅窩人有獅子山下的助人精神。看,「獅子山下」,何其港台,而正生的故事,驟聽已非常的《鏗鏘集》,原來還有舊時的《愛子方程式》。
如此民情,如此民智,這是香港。一樣是香港人的梅窩人,成了眾矢之的。在有線新聞上看到那個極度喧嘩的居民大會,那份批鬥的味道,令人嚇了一跳。卻是,當一個一臉皺紋的老太用顫抖的聲音投訴孫兒日日「飄洋過海」上學的慘況,那個畫面又令人動容。
民情起哄
搞成這樣,又是一場經典的各個政府部門你推我搪的場面,最該受責的是這個政府。事件就像個漏水問題,要找水務署、民政署、規劃署……申訴專員還是報警?正生一事,最應該出面的原是教育局,其次是負責戒毒事務的官員─原來即是五時三刻跳出來叫梅窩居民冷靜的李少光。保安局!原來這是保安事宜,隨時就更鞏固一些梅窩爸媽的憂慮。
試想像,有這麼個梅窩女子,有兩個十多歲的孩子。一日,失驚無神聽到有間戒毒學校「入侵」我社區。吓,怎地事前不知,沒有諮詢?香港的政治潮流,不是說施政該由下而上,聽取民意嗎?這一次,大概就像政府鍾意就改的收樓計劃,話收就收,話搬就搬。要搬進來的是間學校,不是監獄。也即是說,那些(曾經)吸毒的少年人會通街走,隨時跟我的孩子搭上。他們說,那些學生不是都會吸毒,有些是「拆家」。拆家!媽媽仲驚!
事實是,現代育兒有一大主流理論:一個少年成長的最大定性因素,不是先天基因(nature),不是後天培養(nurture),而是朋輩影響(kids on the block),「群埋啲咩人」。為人母者,為保護自己的孩子,子彈都會得擋。當然也都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讓我先幼吾幼可以嗎?
母這樣想,父也這樣想,父母心。假設柴灣巴士車廠搬遷,改為戒毒學校,難保不會有杏花邨的爸媽跳起來反對。
雖然反對出於恐懼,而這番恐懼,出於政府造就的無知。正生書院到底是什麼一回事,要聽事發後長洲居民的仗義執言,見校長陳兆焯舟車勞頓,一次又一次透過傳媒介紹,爭取輿論支持。官員淨會吟吟沉沉,不管事前事後。
於是,事發之際,有梅窩居民連「吸毒仔」這種傷人的話都罵出口了。社會潮流如是,不「激」不上位,有理無理聲嘶力竭,自覺有理更聲大夾惡,不講粗口者都可算是紳士淑女。怎麼啦,沒叫「白粉妹」已很客氣,報紙標題,不是時有白粉佬、道友一類的標籤嗎?
多數暴政
言論自由,不等於隨意侮辱。新聞自由,也會給隨意濫用,有時有意,有時無意。許多時反映的,不就是民意。有怎樣的受眾,就有怎樣的傳媒。
正生一役,忽然又有提出多個搬遷方案,說不如搬去這裏那裏,總之「遠離民居」,大家眼不見為淨。如果那個校長不同意,他就是不肯談判,沒有誠意。說將起來,真是,不如搬去禮賓府半山?還有渣甸山、鑽石山、獅子山?
期待港台再拍正生書院的故事,陳兆焯校長有一張易感的、真性情的臉。正生事故未成為新聞頭條之前,第一次見他,先給那一張臉感動─本人出身記者,會自稱閱人無數,絕少淨受一副五官感動;再給他斟一杯茶,我很少斟茶給人……預期此人會(享)受政治大「抽水」。
這一次,陳校長肯定掌握了主流輿論。這個主流,就像六四的主流,會不會有人評之為民粹、大多數的暴政?主流意見會有大錯的時候,譬如說文革。但人人只要撫心自問,這番大多數意見是否正氣、是否公道就好。
正氣(舊時張敏儀說,「還有悶悶地」)、公道,一直是香港電台,尤其是港台電視部的招牌形象。六四已過,七一將屆,忽然,又有人扮義正詞嚴罵港台,說有個港台六四電視特輯用詞不當,語氣自有誤,只差未批評主持人李小薇衣着不妥─在維園燭光集會現場直播但見一襲白衣黑褲,喂,李小姐,你是什麼意思?
寫字打手不管把話罵得如何高深,歸根究底一句:港台不乖不聽話,「政治不正確」。上刪十個打孖感嘆號。
那一年,曾蔭權忽然上演下令港台停播賽馬什麼的,就讀到其時鄭經翰的大作,大堆頭地用四字詞語,說港台高層「威信破產、玩弄政治、苟且偷安」……總之,港台那個乞人憎的程度,大家眼不見為淨。
奇文奇話
是諷刺的,要殺台,拖了這麼久還未能下手。因為新聞自由、廣播空間、人民喉舌這類議題縱是抽象,不能吃也不能喝,卻真是香港人在乎的價值,當權者不能也不敢手起刀落。這一次,算是抓着港台的小辮子?
都因為《議事論事》節目中,說罷八九年的「蘇東坡」民主運動成功,接下去道:「如果八九年是中國民主萌芽的一年,往後的路,更加需要人民堅定,慢慢地走下去。」自齷齪的寫手兼打手叫這做反共。反共?也就是拐個彎承認,中國共產黨不講民主?於是,這邊廂說中央看罷節目「大為震驚」,那邊廂,且要多加一句:「……變成鼓吹推翻共產黨,完全超出中央的底線。」 讀有關奇文的奇話,且有這麼個說法:港台編輯判斷的責任,與其「無休止地往政府上層推,不如劃出一條界線,讓廣播處長當上總編輯的責任」。但廣播處長從來就是港台的總編輯,作者的無知,媲美「北極企鵝多」一語。港台節目有什麼問題,誰會怪港府上層?北京?無休止地向上怪,終極也不過是曾蔭權。曾蔭權不代表港台。
曾蔭權也不代表我。正生一役,掀起新鮮的風起雲湧,但港台一幕,卻妙生溫水煮蛙效應─港台受罵,見怪不怪,誰在乎?還幸有好些大學生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