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的民望節節下滑,就快拍住恒生指數。他口中的「浮雲」,已成一大片烏雲壓頂,反映民怨有多重有多深。民怨須要疏洩,所以在迷你債券事件中,不能說上街抗議無用。更何況,畫面透過新聞界,幫忙造就輿論壓力,迫使權勢一方做實事。
重重疊疊的怨氣中,有一款謾罵氛圍,有理無理口舌便給,瞄一瞄事件表面,或咬着個四字詞語,即扭橫折曲大力噴話,務求先聲奪人地「攞彩」。
一個例子,是當談到官商勾結一筆,當中的「商」,自然是李鵬飛口語用上的「大孖沙」,卻會有自稱代表商界的人跳起來反駁:歧視商人!歧視中小企!商場間間鋪頭都是商,怎樣與官勾結?
這種辯論,但求夠扭曲夠nasty,徒令人覺得淪落。希望香港民智維持高企,這款氛圍不會成為泛社會潮流。
迷債風險不「迷你」
一些事,淨看表面,根據常理,確是可以五時三刻起身指摘。面對迷你債券苦主,確有人說:投資當然有風險,賺的時候不見你們出聲,蝕了就要人賠?乍聽,這是常人常話。但迷你債券事件,非比尋常。
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都已聽過相關的誤導,以至疑似欺騙故事,而這類買賣,是應受監管的。問題是,買賣時的雙方對答,不見得會有錄音佐證。當有推銷員言之鑿鑿,說「債券風險低,『迷你』的就更加低」,該就會有投資者深信不疑。
投資者固然沒看清楚文件條文,但當資深財經新聞從業員都說內容太複雜,當銀行高層僱員都會私下承認看不明白,當連練乙錚都說「雖知道是什麼回事,但完全無法替產品風險作直觀評估」,就讓人覺得,這種金融衍生工具,根本不應該在市場出現,政府的監管看來出了大問題,起碼要在行政上負責。
於是見政府「強勢介入」,要求銀行回購迷債。香港號稱自由經濟,怎地政府向自由市場指手劃腳,違反大原則?但政府不得不這樣做,這不單是經濟現實,更是政治現實。香港奉行不干預政策,但政府干預市場,以至自行入市,已有先例。這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還看美國的巨型救市計劃一波三折,幾乎釀成政治危機。美國即舉行總統大選,或又會有人重提,美國總統並非由美國人一人一票直選出來,而是間選出來,並非真正普選,所以美國民主是假民主。
美國的制度,是先一人一票,然後每個州以人口比例計,由選舉團按一人一票的結果再投票。這個制度未必盡善盡美,美國人自己接受就好。
多數選票佔少數議席
反觀香港,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之為人詬病,眾所周知。而地區直選,一人一票,絕對公平。但從整個制度往內望,立法會一分為二,三十席直選,三十席功能組別。在直選中,民主派明明得多數票,代表多數民意,但計議席,是少數。
選票多數,議席少數,當中有誤導以至欺騙成分,整個選舉制度根本就不公平。但不能一句不公平就杯葛,遊戲規則暫且如是,先爭一席是一席,包括去爭功能組別的議席。
要求取消功能組別,卻又去參選功能組別?聽起來,又是常人常話。但非比尋常的是,《基本法》規定,要有三分二,亦即四十個立法會議員通過,方能取消功能組別;反過來,若政府要推行市民不接受的什麼政改方案,就需要起碼二十一票的反對。在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得的直選議席不夠二十一之數,還幸有功能組別贏出的議席「搭夠」。
參選功能組別,去取消功能組別。進入建制,去打倒建制。是吊詭的,讀到過的一個簡單比喻,是出城要先拿許可證,但那張證要出了城才有得拿。之謂 Catch-22。
有說,依此推理,還不如去參加共產黨來打倒共產黨?老老實實,確曾聽過內地知識分子說過這樣的話。依此再推理,也許曾鈺成真的不必介懷有關共產黨籍的提問。
而有關功能組別選舉的話,在大學堂直說了八年,大學生都聽得明白,本以為已是老生常談。時至今日,卻仍然是流行話題。上周,在一個由「三十會」及本報合辦的講座上,聽李柱銘說,當年他參選法律界功能組別,就是為爭取直選;聽李鵬飛說,這功能組別安排,明明應只是過渡性質。二十年下來……。
政治娛樂有助消消氣
要消消氣,有政治娛樂。政治娛樂化,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可助提升大眾對政治的興趣。而「try my breast」一幕,表面看,的確是有趣得很。
那一幕,想深一層,又好生擔心。說話發音有誤,不管中文英文,人皆有之。事件主角的「原罪」,是他的民建聯身份。取笑他,即是取笑民建聯,屬政治行為。根據馬契維尼的一套,政治,本來就是非道德的,政治舉措,只要沒犯法,無可無不可。
卻是,錯發了一點英文音,受到如此鋪天蓋地的待遇,怕就會形成潮流訊息:講錯英文會好「瘀」,簡直罪無可恕,會給人笑至面黃。最安全是不講不錯。
聽講讀寫,學語文,最難是講的一關,希望沒哪個年輕人給因而給嚇窒。愈是不願意講,愈會覺講英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