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學生,曾蔭權的慳電膽、疑似利益輸送等事件,是傳媒炒作呢,還是嚴肅認真的新聞議題?說着,一個女學生答:曾蔭權需要更好的公關。
這句話,曾經一語中的—一星期之前。益親家、益弟婦的故事,原都只是瓜田李下的情節,小城特首,打出「真誠為香港」的牌就好。煲呔卻先失於疏忽,繼而死於傲慢;原本一說自己確無技術上的錯誤,但若因此惹起公眾誤會、不安,豈止非常遺憾,簡直要向公眾致歉,事件也就不了了之。
真的會不了了之?大有機會。一個例子,是他的好友幕僚曾俊華的經歷。曾幾何時,這財政司司長給媒介批評得體無完膚,他在答問記者有關紓困方案時,因為有說政府沒幫到最窮的人,他反問記者:「那你有什麼好建議?」隨後的表情,給形容為「好似煲呔咁歪一歪嘴冷笑」、「忽然煲呔上身」。更斗大的標題,是「曾俊華面臨不信任動議」,就招聘金管局總裁事宜,給懷疑親疏有別,枱底交易之類。不過半年後,這曾司長病了一場,忽然,他就有了「為民賣命」的形象,忽然,他的受歡迎度就三級跳了。
反擊似「條氣唔順」
曾蔭權的公關大員,不可能叫他詐病,但作為專業政治化裝師,肯定理解到上述仍然新鮮熱辣的例子。是這老闆不肯聽專業忠告吧,是這個老闆身邊另有嘍囉吧。於是,上周二,見曾蔭權忽然反擊,以嚴重詞語罵起傳媒來。
首先,那個姿勢繼續差勁得只覺尷尬—曾蔭權絕大部分時間垂着眼,繼續讀稿。令人感受不到道德怒火之餘,連一朵小火焰都沒有。就是為罵而罵,市井點說,就似「條氣唔順」,卻又仍然不敢指名道姓。生出的總效果,就像個山寨王在帶點囁嚅地發威。
煲呔以及他的嘍囉,完全低估了他的乞人憎程度。
小城一幕,容易令人聯想奧巴馬政府也剛批評了Fox News。卻是,大國小城、東西文化,根本不能比較。人家有深厚的民主制度,領導人由民選產生,代表人民。在香港,曾蔭權不代表我、你或他。人家有深沉的新聞自由傳統,一樁水門醜聞,可以拉一個總統下馬。在香港,媒體老闆着眼的是跟權貴的好關係,由大紫荊金、銀、銅勳章瞄至政協、人大的銜頭,毋忘的,當然不是六四,而是廣告收入。
新聞界是文明社會中,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這個說法,沿自英國,英國人已習以為常。美國人由立國至第一修憲包含的傑弗遜式自由包容主義出發,更從來對媒體喧嘩見怪不怪。於是,當年英國首相貝理雅一度點名BBC,向之開火,拒絕讓BBC記者走近,媒體上自然一度熱鬧,但到底沒什麼大不了。貝理雅給英國媒體叫做「美國副總統」、「華盛頓的小哈巴」,以至「自以為是搞政治的(明星)曉格蘭」……如今貝氏下台已久,頗見寂寞,BBC仍然存在。
而白宮公關批判的Fox News,美國內外,稍有識見的人都知道,屬不理族裔宗教品味,保守極右,幾乎凡事噏得出就噏的一個招牌,給叫做「The conservative nutjob」,他們的記者,會在鏡頭前做「扒」,說:「Objectively speaking, I find…」,即「客觀地講,我覺得……」。今年初,這電視台曾播出觀眾來函,把奧巴馬叫做magic negro,源自Magic Dragon,調寄那首民歌Puff the Magic Dragon。在今日事事講求政治正確的美國社會,實在聳人聽聞。
偏見經不起考驗
這個電視台的製作,固然也有反同性戀的嫌疑,但最大的「熱賣」點,是反伊斯蘭,批判者叫之做Islamophobic rhetoric,包括曾邀一什麼牧師亮相,讓其大肆攻擊伊斯蘭教,把先知穆罕默德形容為「瞪大着眼的狂熱分子,是個賊是個土匪……伊斯蘭教是個無比大的騙局。」饒是這樣,不見得給拉人封舖,Fox News繼續很受美國人歡迎,因為夠「出位」、夠「過癮」。但隱隱地,公眾心裏都有一條準繩,一個資訊流通的社會,一般都知道在這熒幕上播的,是什麼一回事。
也即是說,在人家的國度,領導人固然得人民賦權,有資格罵;涉事的傳媒,有新聞自由的盾牌,給罵得起,說到底是商業的行為,人民的選擇,不怕。
如此說來,這款新聞自由就可傳播歧視、偏見,以至錯誤訊息?確也是,但這種新聞,受不了時間的考驗,進不了真正的歷史殿堂。因為正正有真正的新聞自由,西方新聞界亦有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傳統,一樣根深蒂固。再加上互聯網上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一切魑魅魍魎的訊息,逃不過世人的法眼,堵不了悠悠之口。例子一,有當年戴安娜王妃車禍猝死的那份日以繼夜的全球新聞炒作。例子二,攻伊戰爭中,國際記者都只能給徵召入伍,隨軍出發,報道單向故事;還有那個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的出兵藉口,事後的檢討,連《紐約時報》也脫不了關係,給批評成了白宮的喉舌報紙。
盼挑批判報紙「公憤」
香港一無普選,二無真正的新聞自由。一兩個新聞招牌惹起的風浪,也不過因為這些商業字號好算奇葩。儘管一國兩制,中共的一套,諸如「要抓緊意識形態」、「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肯定已深入煲呔之心,看他已怎樣着手玩用納稅人辦的香港電台。而私營商辦的新聞機構,拉攏「河蟹」不來,就開口罵之,一洩私憤,還望可或帶起批判報紙的「公憤」,香港人或者相信大概可能說不定地,可以被洗腦?
但因為煲呔那個「走精面、香港仔」形象,他太多的出爾反爾、言不及義的舉措,他確切低估了他在香港人心中乞人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