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危機發展至今,樂觀的評論已開始消失,持續不斷的輻射泄漏令來自法國人的悲觀看法漸漸變成事實。福島核危機已超越1979 年美國三哩島的大事故,成為僅次於1986 年蘇聯切爾諾貝爾之後,最嚴重的人類核災難。
最詭異的是,最擔心、最悲觀的機構與政府就是本國應用率最高的法國。法國的電力有近八成來自核能,全國擁有十九座核電站,合共五十八個反應堆。看起來愈是高度應用核能,愈是熟悉,就愈是憂慮。意外發生後,法國政府率先發動撤僑。比起今日特區政府仍然企圖作個沒事狀,不肯對東京發出黑色旅遊警告的差別,真是大得很。
有句名句「the greatest fear is fear itself.」是叫人不要胡亂害怕,杞人憂天,製造恐慌。但面對現實,有時候真的要好好地去憂一憂。福島危機之後,德國立即下令暫停舊核電廠,法國也宣布將關閉任何不達標的核電廠,這種誠實面對、不搞竭斯底里,但又做了最壞打算的態度,才能贏得國民的信任。做了最壞打算的準備,一旦發生意外,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安全;即使擁有最安全的硬件,我們有沒有最安全的使用態度?
福島危機證明的,就是即使三重保險,都無法制止意外,問題從來都是人,而不是機器;機器再安全,使用者輕率,結果仍然是意外又意外。
迴避文化籠罩政府
溫家寶最近公開說的,中共「當前最大的危險在於腐敗」,腐敗永遠造就人禍。在大陸及香港,談核能安全,官方只不斷報喜不報憂,不斷強調自己安全、可靠,卻對近年多番隱瞞、過後才報告的核意外不斷淡化,這種態度才是令公眾對核能產生情緒反彈的幫兇。只識得以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政府,公信力早已破產。
東方文化常有一款迷信,就是對禁忌問題封口,彷彿只要不去談,問題就不存在。於是小問題慢慢積成大問題,當問題大到無法解決的時候,去到最後一刻才不得不面對。這種迴避文化、掩飾文化是問題最大根源。
由政府到各層架構都只報喜不報憂,到真的要報憂了,問題已惡化到令人茫茫然。看福島核危機中東京電力的表現,就是這種大家都似乎「習已為常」的模式,於是政府、權威機構愈是發表「安全」偉論,人民就反而愈恐慌,中、港社會居然出現荒謬的「盲搶鹽」一幕,就是人民對政府不信任的深層憂慮造成。
這份不信任恐怕已經根深柢固。因為事實明明是黑,他們可以說成白。內地「豆腐渣」工程偷工減料,官方乾脆說, 「沒有豆腐渣」;日本九級強震中,小學校舍是最安全的疏散地,在四川地震卻給證明是殺人的危樓,揭發、跟進豆腐渣的劉賢斌、譚作人掉過頭來被捕、被判刑;又有新起的建築又再被揭發是豆腐渣……普通建築都會倒塌,天可憐見,叫人怎麼相信中國的核能設施與應用?
市民不信任到了極點
不懂得真正自由為何物的中聯辦京官,忽然訓示香港年輕人不要濫用自由,純粹可笑尷尬。但曾蔭權政府近年不斷說謊,就實在令人齒冷;以往在小問題上說謊,今日就連問責高官都似化身袁木,對七百萬人公然說謊。把守治安最後一關的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居然敢在立法會上顛倒黑白,在記者的現場照片上,明明看到警察向示威者的臉直射胡椒噴霧,李竟說警方是「向天發射胡椒噴霧」!
這樣的政府,還有多少公信力?如果就一個警民衝突的場面,保安局都可以亂嗡廿四,到七百萬生命安全的大問題,我們還有誰願意相信李少光?還有誰會相信保安局?三歲娃娃都聽過的狼來了故事?特區政府上下難道從未聽過嗎?
有這樣的不文明政府,才有這樣反智的人民。完全不相信政府?於是走去「盲搶鹽」,成為國際新聞笑柄。但更反智的是,政府面對公信破產的危機,不去思考檢討錯誤,反把責任推卸到市民身上。
唐英年居然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把「盲搶鹽」的謠言製造者推在查實強烈譴責搶鹽反智的香港網民。有這樣以假作真的政府,我們就是很難相信這個政府會在核問題上講真話。大亞灣一年三次核意外,每次都事隔十幾日才報出來; 「老翻大亞灣」旁邊三年三宗核洩漏的嶺澳核電站,特區政府又會推說,因為沒有供應電力給香港,所以唔關事。無信政府加上反智態度,香港人怎樣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