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考第一,學校給的獎勵,是一本中文成語大全,至今好好保存。會說,一直熟讀四字詞語。卻是,足足四十年後,如果仍然淨用傳統的方塊字現成字句來表達意思,恐怕只會讓人覺得中文的貧乏,只或者,是當事人掌握的中文貧乏。
卻是,見曾蔭權罵傳媒時,姿勢不見得理直氣壯,用的字眼,又有許多的現成組合,由「無中生有」,至「惡意中傷」之類。於是想,傳媒也可以用一筐一籮的成語回敬:腹背受敵、四面楚歌、掩耳盜鈴、賊喊捉賊……實在不勝枚舉,罄竹難書。
說實在的,想起成語,是因為想起香港電台。怎樣概括描述港台的現況呢?腦子不就浮起一大堆四字詞語:這個政府弄虛作假,企圖魚目混珠,希望詐詐諦諦把一個政府部門,扮做不受政治壓力的公共廣播機構。以後港台管治,另起爐灶,有個「自己人」的顧問團,特首可垂簾聽政,還望運籌帷幄,港台食君之祿,自然懂得忠君之事。自此港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政府部門侈談獨立
是港台工會主席麥麗貞公開說的,像請個外傭,跟對方講明本宅中人不喜歡吃魚,外傭心裏有數,府上餐桌不會有魚。
下周四,立法會有個港台問題的聽證會,記協、人權監察等多個組織會傾巢而出,口誅筆伐。聲討的,是政府那個諮詢文件,題目叫「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的新使命」,內容以一種「一切安好、勿念」的語調,把港台前途描繪得像花好月圓、五世其昌。裏頭那個邏輯,卻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公共廣播的普世定義,是既不受商業壓力,更不受政治壓力。港台沒有廣告,不怕得罪廣告商,眾所周知。譬如說,《鏗鏘集》會得放心報道喝牛奶可以對小孩有害的故事,而不必擔心奶粉鮮奶樽裝盒裝一眾的高鈣低脂製造商群起杯葛。但,港台的身份,是個政府部門,真的可以獨立運作?你騙誰?
尤其在香港這個小小的密集的、政治扭曲的社會,人大政協、利益輸送、官商勾結、親疏有別……,總結是三個字:識做啦。
新聞自由,總是抽象,不似自稱八十八樓的空中樓閣,構成不了詼諧奇談;而編輯自主,更是籠裏雞運作,沒有許多人會留心貴新聞招牌日復一日,在自我審查一些什麼,比不上關心重建居屋、請勿填海的訴求。
政府把假貨雕琢一下,用錢用人用數碼兼新的大本營,替港台的未來裝身,看似包裝成功。因為許多市民的印象與感情,不外是不殺港台?那就好。其他的細節,只嫌瑣碎囉囌,就算了吧。
假諮詢令人遺憾
問題是,這是由頭到尾一場假諮詢。政府閉門造車,一錘定音,原本要除掉這顆妹仔眼中釘,但恐怕民意反嚮太大,好,就珠環玉翠,將其變身為高級丫環,留在身邊服侍就是。
當初「黃應士報告」裏頭說的要搞公共廣播該如何如何等建議,去了哪?政府會承諾的諮詢檢討,又去了哪?那份報告一忽兒說港台前途不關它的事,一忽兒又列舉多項莫須有罪名,結論把港台轉型為公共廣播「並非良策」。這份報告招來intellectually dishonest的非議,令人替寫這份報告的資深傳媒人遺憾。但政府眼前這份諮詢,就是把港台不轉型都變成公共廣播,豈止是「良策」,簡直是港台「升呢」之作,不但向「黃應士報告」的撰寫人等摑耳光,根本就是intellectually dishonest的程度乘之無限次,根本就是……對,又是成語——指黑為白,新瓶舊酒。
對港台日後的「管治」,曾蔭權卻仍然不放心,為向北京表示他抓緊形勢,煲呔要一手委任個港台顧問團,哦純作諮詢,並無「實權」,但就可以搞一搞白色恐怖,姨媽姑爹得閒就提你一提:嗱,記得老闆唔鍾意食魚吓。
港台本來一直有個包括各界賢達的節目發展顧問團,曾蔭權何事要架床疊屋?不外還看誰聽話。學毛澤東的語調:誰有控制權,誰就有發言權。
官方就是怕失控
黃應士最近到過浸大新聞系見大學生,同學的引述總結,是他不可能會同意出任上述顧問團的頭目。本老師回應說,這個當然,在這款亦近侮辱的氣氛中,他肯才出奇,他肯才是新聞。況且,民間若發惡成功,這什麼顧問團該就像慳電膽券般人間蒸發,無疾而終。
而相由心生,可還記得曾蔭權大剌剌說「極端民主等如文革」的嘴臉?完全唯我獨尊,一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效果直逼「大海航行靠舵手」。很明顯,此人不相信民間(有)智慧,港台未來會廣邀民間參與廣播,製作的節目,卻要「由港台的節目主持人主持有關節目」!官方就是怕失控。
政府會與港台簽下約章,保障港台編輯自主?跟大話連篇的人簽合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