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港英政府加煙稅,一包煙忽然由10多元加至20多元 —— 「父母官為你健康著想」。走訪李卓人,卻聽他一句「吸煙是我們許多工友的唯一娛樂」,方開始深思整件事的假惺惺。反吸煙固然是有意義的宣傳,但為了健康,政府為清新空氣實在做了多少工夫?
香港空氣,人人有份。站在天橋底車站,口與鼻跟排長龍的殘舊巴士噴出的廢氣呼應,跟出入坐在公帑支付有空調大房車的高官經驗,肯定是好幾噸煙霧的分別。
香港有個組織,叫「健康空氣行動」,就不住提醒大家,空氣這回事,透過貧富生活,窮人愈病,絕對是個社會公義議題。
這一年的預算案,曾俊華即時加了煙稅,每根煙加了足足5角。
然後作狀減路邊廢空、塞車廢氣,去加汽車首次登記稅;這一招,近無聊,因為問題關鍵在「用車」(usage)一筆,而非買新車擁有(ownership)的層面。
看各大車行立時推出的「反預算案」招徠廣告,曾司長仍然睡得好?
補貼電費、免收差餉,當然幫到許多草根和中產家庭,但一樣由此看到這個政府只是擅長這裏給你一封小利是,那裏拋給你幾粒糖。補貼電費,變相叫人放心用電、忘記慳電,長遠的環保政策去了哪?諷刺的是,商號招牌諸如The One造成的光污染,令隔鄰大廈好幾十層的單位夜裏都光如白晝,不必開燈。
「塞錢入你袋」貶值在將來也請環保署到鬧市、尤其旺角油麻地等觀摩一下,看多少家居單位遭毗鄰或緊貼的霓虹光管晚晚造成的光污染困擾。這資助你電費的「德政」,幾乎像個諷刺。
至於免收差餉,好,起碼幫幫小業主,不然中產夾心真的給夾扁, 「乜都冇」。但,還不如減稅退稅?與此同時,就已收一地產經紀cold call,推介的一個訊息,是「免收差餉係買樓好時機」……即是變相推高一下樓市?
真真吵得社會翻天,有目共睹的是,政府向每個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 大元的建議。姓曾的高官或自我感覺良好, 「喂,塞錢入你袋喎」。但,區區六千塊錢,對一個二十五歲、三十五歲的在職人士來說,意義何在?強積金的各式收費以至投資弊病,已眾所周知,得益的基金經理或掩嘴笑,卻也有「不忿政府陷我們不義」一派。真是,長官意旨塞錢過來——退稅寄來張支票是一回事,我還可以選擇怎麼花、捐去做慈善,但政府夾硬「入侵」我的戶口,就擺明intrusive,有否侵犯我的人權?
「香港是我家」期待《紫荊花》話說人權,好彩得「香港人權監察」一提,預算案中,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個人權利」綱要的開支,給大幅減六成有多,至1500 萬元,涉及的範圍由促進各方面的人權狀況、推廣個人資料私隱的權利,以及在性別、種族、性傾向等的平等機會。推廣人權?嘿嘿。
另一方面,在神聖的教育招牌下,要撥款2.7億元用做「社會和諧及公民教育」;另撥1億作「國民教育」,資助大專生北上這個學習。
上周,人權監察主席莊耀洸在一個談香港人權教育的論壇上,就嚴詞質詢本地通識教育、國民教育恐怕主要是洗腦、「愛國」、「河蟹」的工具。
那個論壇的主辦單位,是港大法律學院及美國的人權組織Robert F. Kennedy Center,我是論壇主持,趁機一問來訪的Kerry Kennedy:中式的一套,是先搞好溫飽權才可(奢)談人權,也即是說,人權要分先後,計次序?對方答:不,人權不分部門,事事一視同仁,沒得prioritize。
在同一個場合,陳文敏教授在致詞時有這麼一句: 「當拿一束茉莉花都可能會犯法……」。
一朵花的威力。心心念念的,是老朋友路透社的Bobby Yip,在跟大學生討論新聞圖片威力時,常常展現的一幅硬照畫面:一個拿一朵雛菊的女人,面對面碰上一個手持步槍的士兵——那個強與弱的對比,精神相對槍彈的震撼。
多得曾俊華的預算案,自然也多得特首曾蔭權,不夠一個星期,內地的茉莉花革命得了個localangle,在香港,成了紫荊花革命。
革命?老一輩就惶惑了。小說家亦舒寫過一句:大學生一說愛國,老人就流淚了。但當今世代,革命不一定要流血,可以淨是推動改革,那個推動力,可以是「香港是我家」的一份忠誠,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同時愛這個家外的家,這份愛,跟土共的那款愛很有點分別就是了。
記得嗎,劉賓雁說的: 「忠誠,像美麗一樣,也有不同的品種。」茉莉,也有不同的品種,像突尼斯的。之前,聞所未聞這是他們的國花,經過了他們的國花革命,中國人忽然給老大地提醒,這茉莉花,我們一樣愛得無以復加。一曲《茉莉花》,由周恩來數起,到江澤民外訪,至奧運世博等大場面,當然還有最新的劉曉波缺席諾貝爾和平獎的儀式上,那一小段讓人落淚的小提琴演奏,都是史實。
茉莉花跟香港的關係,除了香片茶,還有「九七」回歸夜,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就是《茉莉花》。據說,且是江澤民親自欽點的。
而香港的紫荊花……不管曾俊華怎樣販賣美麗的詞彙, 「發展的果實」、「巨大的契機」、「偉大的城市」……,由民生到政治,民怨民憤已落地生根,長出花苞。
期待本地音樂人的一曲《紫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