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聲道 – 網上文明

分享給朋友

25/04/2010

雙聲道 – 網上文明 毛孟靜

有廣告創作人來訪,一談他們為免費報紙製作的未來新聞篇,內容來自網民投稿意念,包括「維港終給平填,港九終得接壤」的故事—永不?呀,人世,永不說永不。

這是個虛擬世界的發聲平台。想像空間浩瀚無界,卻仍要在虛擬和現實之間,劃一條界線。同樣是表達,畢加索盡可把一個女人畫成三眼四鼻,但樓盤廣告的artist’s impression,就隨時構成欺騙。網上說想像,除非表明有犯罪意圖,不會有執法人員上門;但說現實,文字意到話來,事事隨手拈來,往往不必負責之餘,同一個人且可以「阿米巴」似地化身,也不知到底是少女老人、張三李四。網上發聲的一大掣肘,仍是可信度的問題。

跟港大讀政治的同學討論網上政治,非常同意電子屏幕上的凝聚力,但如斯識得的名字,像陳巧文、周諾恆,總要有真實的接觸,才會確切地記上一筆。而香港的網站討論,幾無例外壁壘分明。誰誰不服?罵到你走,用一款窮兇極惡把異見者罵至知難而退,只能容納一言堂,聽上去,就跟共產黨沒什麼分別,就沒意思。而罵的話當中,且常常夾雜大量的粗言穢語,並不時「禍」及對方家人、親朋戚友、背後組織黨派招牌,那個沒意思感加倍。真是,粗口,誰不會說?但日以繼夜純粹發洩,以情代理,算什麼呢?

拾人牙慧

當然,籠統描述一個概括情況,不等如香港網民都是本地「憤青」,還看哪一個比較勤力連線,比較大聲罷了。最近到一中學演講,識一中六生美少女,事後方從老師口中得知,那是該校的九A狀元,拔尖入醫學院。同一日,少女已來網上連繫。可見優異生不淨是埋頭溫書,一樣有時間上facebook。

曾蔭權政府也見到網上的連繫威力,於是令三數個高官搞facebook之餘,也向網民學習「玩」字,出了個用公帑發表、叫人支持政府政改方案的廣告,內容是「信而無口、行而無人」。原意是,一個信字,籲大家放棄口舌之爭;一個行字,人人踏出一步。但因為無口不成信,無人不成行,本市民的感覺,不就是曾氏政府果然「無信無行」。附送的反感,且是抄襲味道太重,用納稅人的錢拾人牙慧:這款玩字的石破天驚第一炮,該是網民就當年「淫照」事件而製的「警字兩個口」—在警字下面加孖口。

由那時候開始,網上憤怒,與現實新聞清晰結合。時至今日,且開始有facebook消息帶動傳統新聞的走勢。譬如說,我先在網上看到會考生抗議中文試卷有太多深奧的文言文,方後在主流傳媒見到有關報道。

因為互聯網的進攻,會不會就令傳統媒體從此給牽鼻子走?眼下看來,還未至於。網上訊息,多仍屬平面,這個「平」,是指平鋪直。而傳統新聞守則,會得求證、過濾,方作批判,比較「立體」。

公眾利益

多年前,曾要寫一篇香港皮草業的電訊報道,裏頭一提儘管這亞熱帶城市全年平均氣溫約二十二度,許多本地女士對皮草仍趨之若鶩。這「二十二度」,純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記者個人估計,令編輯老大不以為然,吩咐得致電其時的皇家天文台確認。天文台發言人原本也同意這攝氏二十二度是個「不錯」的講法,但一聽要給國際新聞引述為官方數據,即說要先查究一下。這一查,就是大半天,那篇通訊稿,給拖了大半天才發,還幸不是什麼重要新聞。

以上一幕,固然有矯枉過正之嫌,卻也真是正規新聞的報道手法。或覺嚕嗦,但重點是不准出錯,求證求真,不可以得出就。

網上論點,卻常常只是一條線發展,「我()話係就係」。說校園驗毒計劃,「你們憑什麼抓我去驗尿?」重點是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爸媽老師就得擔心,十五歲孩子援交紋身,算不算是自主?雜誌偷拍社運女生不應該,於是「所有偷拍都不應該」。錯了,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宜,由偷呃拐騙至驚天陰謀,都應該得很。而罷吃魚翅,是因為捕獵過程殘忍,但說的主要是手段,是means,不是結果,不是吃魚翅的end。情況就像穿皮草「不道德」,因為捉殺陷阱殘忍,但今日的皮草來源主要都是農場,又怎麼算?不准殺生?那豬牛羊呢?

人類文明自有一套疑似雙重的標準,吃豬牛羊可以,但貓狗馬立刻令人反胃。我不皮草,不喜魚翅,但選擇尊重人家的選擇,亦要求殺的過程人道。於是,也像許多人一樣,吃不下田雞、禾花雀之類的菜式。

想像未來的新聞,有朝一日,繼續少數服從多數,禁魚翅、禁皮草,那就沒話可說了。舊時濫殺大象取象牙,象牙禁了,沒有誰會反對。若大象自然老死,仍不可取象牙,會有人失了生計,而本國的象牙雕塑手藝亦恐怕業已失傳。是人類文明的選擇。

數碼謾罵

新人類文明,該就是網上文明,卻沒有一個很好的開始。一大主要投訴,是資訊太多。一個新詞語,是information obesity ,實在得太飽,按來去,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於是出了iPad「回到未來」的設計;你要什麼,還分不同的app。

說傳統傳媒「欺凌」,一般因為當事人是公眾人物,或為公眾利益,或為公眾興趣,總之就是有市場。但網上欺凌,就真人人有份,因為一個議題的異見,本地政治人物如劉慧卿、梁耀忠等受到的數碼謾罵,由「民主派無間道」至X街等的侮辱字句,不忍卒睹;他們長年的正氣、政績,原來都可一筆勾銷。

月初在英國的《金融時報》讀到一篇專欄,作者自嘲「Why I don’t care about online reputation」,因為人人罵得就罵,without fear or redress。她說,網上聲譽全不足道,因為連耶穌也不過是個名人,「The only thing that Jesus’s online presence tells you is that he is famous」。這,跟現實真很有點距離。

 

分享給朋友

  • The Civic Party respects your personal privacy and is committed to maintaining your trust and confidence. We believe in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concerns.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form is to complete the purchase concerned and allow the Civic Party to contact you in the future. We are the sole owner of any information we collect.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not lent or sold to anyone for any purpose.

  • The Civic Party respects your personal privacy and is committed to maintaining your trust and confidence. We believe in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Please take the time to read this policy, and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concerns. We strive to protect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you may provide us but by law we must allow inspection of the volunteer register. Your personal data will be put into our volunteer database and will be used only for the purposes of arranging volunteer service and communicating with you. We are the sole owner of any information we collect.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not lent or sold to anyone for any purpose. You may contact us for enquiry, updating or ceasing the use of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 公民黨絕對尊重閣下的個人私隱,並會將資料保密。我們會妥善保存閣下提交予我們的任何個人資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我們。閣下在此表格提供的資料,只用於處理是次購買以及日後與本黨之聯繫。閣下的資料絕對保密,只供本黨保存和參考,絕不會外借或出售,或透露予任何第三者。

  • 公民黨絕對尊重閣下的個人私隱,並會將資料保密。我們會妥善保存閣下提交予我們的任何個人資料。請細閱此私隱政策,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我們。我們藉此表格收集 閣下資料的目的,是處理 閣下的義工申請,閣下所提交的個人資料將儲存於本黨的義工資料庫內,並只會用於本黨安排義工服務及與閣下通訊的用途上。閣下的資料只供本黨保存和參考,絕不會外借或出售。如欲查詢、更改或要求停止使用你的個人資料,請與本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