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一起敍舊。七九年末,友來自南非,我是土產,兩人一起在法新社香港分社出道,一起懷抱大學畢業生未諳世道的熱誠。
七九年,有魏京生的北京之春、鄧小平的開放改革;七九年,有蘇聯入侵阿富汗、前英殖羅德西亞易名津巴布韋。幾乎三十年前,沒有電腦,我們用的打字機,甚至不是電動,每個鍵都很深,要着力按下去。那時候的通訊媒介,是telex,一卷卷的窄長紙帶,上面給不停地打一個個的小圓孔。小孔構成圖案,化成訊息。一整個辦公室的小圓紙屑、一天一地打字機的拍噠拍噠,電訊機的滴滴嗒嗒。
俱往矣。八十年代中,也曾煞有介事在電視新聞上報道國際圖文傳真正式啟用。Fax?今時今日,已好算「第三世界」物事。今時今日,繼續e-volution,都是電腦。
令極權政權不安
一直自稱科技盲,IT stupid,跟電腦的交往,基本上限於電郵,及facebook的通訊,至今未學會遨遊虛擬世界。這一番落後,卻不等於不認識數碼宇宙的威力—點滴汪洋,無孔不入。
就令許多政權,尤其是極權的政權不安。
話說網上有.hk這回事,hk自然代表香港,指隸屬香港的domain。負責管理本市電腦地域的,是一間公司,得特區政府授權,由供應商及用家等代表自行運作。卻是,政府如今決定派員進駐這家公司,實踐官方的話事權,亦即否決權。
這家公司,叫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下面的全資子機構,叫香港域名註冊有限公司。政府的意思,是改組母公司。現在的董事十三人,有六個是經選舉的用家代表。今後的董事數目改為八人,當中一半由官方委任,另一半繼續由供求界選出代表。但,任何表決若是四對四不分勝負,就由官委主席投最決定一票。
這個安排,民間有沒有得反抗?沒有,因為這公司HK Internet Registration Corp. Ltd.,簡稱HKIRC,儘管屬香港公眾所有,但得以存在,全賴一份政府授權運作的意向書。若不聽令,政府可自行另起爐灶—令人聯想曾蔭權政府「殺台」之意;去掉香港電台,另搞公共廣播。
事實是,這個有關.hk管理的四對四安排,原來已經過一番官民角力。政府起初的建議,是三對三,經去年的一番公開諮詢之後,竟然再建議四對三—四個官方董事,對三個公司代表。要再經過許多的討價還價,才有眼下的四對四局面。
去年那個公開諮詢,到底是什麼傢伙,大部分人不但不知,根本聞所未聞。這個現象,也許就總括了新世代;對新科技新媒體,我們隨手拈來,像啪一下燈掣,就有光了,或就以為不必去探思當中的學問。但電腦牽涉人類文明精神、當紅的意識形態,散播的訊息是時代新聞。而新聞,都說是歷史的初稿。
由官方分子帶領
HKIRC董事局的改組,會在下個月落實,以後,就由官方分子帶領,套用共產詞彙,就成為以政府為首的小集團。專業IT人的憂慮,主要有三: 一、資訊自由倒退。HKIRC原本是個open regime,今後由政府操控。
二、域名管理,或淪為政治審查。一些政治敏感的名稱,諸如法輪功,容易成為目標。
三、HKIRC是非牟利組織,卻在賺錢,眼下有經核數後七百多萬元的盈利,以後或就成為政府的網上政治資本,變相造就虛擬卻又真實的親疏有別。
就成為網絡二十三條之Domain二十三條。
去問專家,一個電郵地址若不包括.hk,是否就不關事?對方答,也不一定,視乎複雜的網上路線圖,可以關事。
當然,這一類政治陰謀論,都可以歸納入受迫害妄想症。問題是,政府擺出來的姿勢,卻真似管不來又很想管。
上周,有份主持由浸大新聞系辦的傳媒論壇,論點是數個來自美國的普立茲獎得主。話至最後五分鐘,順帶一問道:香港政府正建議管制網上的淫褻與不雅,會否是徒勞無功的嘗試?時間所限,要求答案精簡。
一個答:I agree.
另一答:I also agree.
再另一答:And me too….。
眾口一詞。抄下的筆記中頭大的一句,是You cannot control information at this age。
難以置「信」
受邀去與政府中人一談網上淫審議題,向之複述以上一幕。對方答:但政府不一定要管制,可以是de-regulate,「非管制」。
咦,真的?你信不信?去問IT界,對不起,都答不信。
關鍵仍是一個「信」字。
最近舉辦了一個街頭論壇,有李兆富與莫乃光相對於明光社的蔡志森。這邊說,不能以「保護」之名,侵害資訊自由。另邊廂反駁,不能以「自由」之名,傷害孩童及少年人。
但,兒童色情這條社會底線,本就另有法例管制。而本市看起來肯定未至於人慾橫流、道德淪亡……。
有朋自遠方來,談媒介審查。想起超過三十歲的一句金句:Censorship, like charity, should begin at home; but unlike charity, it should end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