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很中國,他的特立獨行,卻又顯然很受西方的影響。他那款豁出去的「達達」一派的表達,又同時有華夏黃河的悲鳴。最近參加一個本地要求釋放艾未未的遊行,展品樸素地繽紛,行為靜默地喧嘩,隊伍至尖沙嘴名店外,看得一大群又一大群手挽名牌購物袋的自由行大陸遊客目瞪口呆。那幅畫面本身就是藝術。
艾未未看來比劉曉波更觸動人心,因為他除了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象徵,更有自成一家、自成一國的特色,實踐global 加local,等於glocalizatio n 的代表,是名副其實「有中國特色的表達主義」。
孔子學院原是「廟宇」
去年中,在美國報紙讀到一篇評論,主題是,大美國輸出科技、消費與價值觀,但其他的地球人,在喝可樂、穿Nike 及看《空軍一號》之餘,在經歷的,到底是「現代化但非西方化」(modernization without westernization)。在亞洲,尤其中國,對,中國人很樂意成為地球村的村民,但在千篇一律的西式商場冷氣間中,他們仍然要起充滿土產色彩的廟宇。
說的廟宇,在本國,不就是孔子學院,並非忽然搞作,而是經過精心鋪排,長年計劃,務求不日遍布全球。我們既然自稱有中國特色,就要展覽特色的花樣。舊時毛主席明明說要打倒孔家店?不要緊,豈止新聞可以操控,歷史一樣可以改寫。
意識形態事宜,文字遊戲耳。
上周中,在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就見佔全版的四篇評論,都是硬銷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話說我大國崛起,跟五千年的文明搖籃有何等不可分割的淵源。其中一篇署名Zhang Weiwei(亦名未未?)的文字,說「中國之穩定、人口及國土之多之大,以及其可襲用的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崛起的發展基岩」(The stability and size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territory as well as the inclus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of its tradition and culture are the bedrock of it s rise today.)。
評論以英文寫來,給外頭人看的意欲居多。看,句首一開口說The stability ,足見心有所屬的「維穩」。不,沒有誰提及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衍生的重重貪污腐敗、反孔反孟的營商手段。
官方報章的評論,或可撥開為華人學者的自我感覺良好。但是,若真的如此場景剔透、歲月靜好,怎地又會有總理溫家寶近日就中國人「道德的滑坡」的警告與慨嘆?
事實是,洋人一樣有對中國眼前一幕豈止充滿驚奇,簡直處處驚艷的讚嘆。日前駕車際,隨手扭開英國BBC電台,就聽到一個歐洲口音的男音,不住肯定中國企業家營商手段中,源自古老文化的精神(spirituality),完全一面倒,聽得頗為「命」。反而溫家寶的話, 「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讓人覺得言之有物。有叫總理做「溫影帝」,但他總是在其位論其政,說的不管是真情剖白、抑不過是劇本獨白,總之寫進了新聞,總算是對歷史的一點交代。
人類歷史說,經濟與人文政治發展,往往並駕齊驅、叮噹馬頭。但眾所周知,本國的經濟搞上去了,但政治,不但停滯不前,更比以前收緊,怕的就是會出亂子,於是要維穩;因為要維穩,就見法治更淪為打壓工具。
港鐵「出事」無人護航
中國超過四千萬的商業登記招牌中,超過九成是私營;由2000 至2009 年間,每年平均新登記的私營大小商號的數目,是足足三成。在中國,資本主義蓬勃得如雨後春筍,社會主義下的地方小官至大大的京官,都「識得做」吧,發展是硬道理,要交足經濟功課,仕途攸關,這是政治考慮;而這個不合規,那個不合法,這個法治嘛,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就是。這裏礦難,那裏大火,唏都是這個個別事件罷了。
政治與法治,嵌入有中國特色的自由市場,就是有許多的黑暗面,隨時等待災難。即使在奉行一國兩制的香港,一樣有小不點城市的本土特色。譬如說,港鐵的公關代理,忽然向報館發出「抽廣告」的恐嚇,那篇英文原文,確係奇文,因為文字錯誤甚多;但作為奇聞——不,肯定沒犯法,主要是「政治不正確」,商家用廣告來威逼利誘新聞界一筆,歷久彌新,因為沒有誰願意站出來作證,行內人大都隻眼開隻眼閉,港鐵公關忽然捨棄偽君子、來個真小人狀,就確令人嘖嘖稱奇。
咦,不是說香港一心一意奉行資本主義?又不見自由市場的信徒站起來為港鐵公關護航:自由買賣、我供你求,營商定律渾然天成,做生意講究適者生存!沒有這樣的辯白,是因為新聞自由頭頂到底仍有一圈光環(雖然撞正一個民調說,有五成四的香港人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創回歸以來新高,也真尷尬),干預編輯自主,踐踏道德、操守、適用於普世的價值觀……。
歸根結底,就是源自美國的新聞學理念、大眾傳播信條。
用相架鑲起兩幅馬龍與尊子的艾未未漫畫,一把藝術家的街頭肖像挪移成毛主席( 「萬歲!」);一說,民間塗鴉不准,官方描黑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