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天要下雨,跟攝影師到西九龍那一大塊「文化區」空地現場勘察。海風頗有點猛,在可走的地方走一轉,臨時裝置的石屎柱內住着一隻隻的風鈴,一陣陣叮鈴噹啷的敲擊中,很生一點如料的茫然。文化,真的可以用數字、符號及空間來人工規劃的嗎?
從來覺得,文化,包括次文化,渾然天成。廣東話中來自英文的用語,就是本土特色,就是次文化,我就是喜歡說「士多啤梨」,不講正規的「草莓」,怎麼啦?而文化區云,舊時上環的大笪地,是人民在真實生活中自己搭起的一幕幕夜市場景,拆掉後意圖重建,感覺就是不真,太有人工色彩,就是失敗。相反地,上世紀原本給叫做「爛鬼坊」的中環上山一小段角落,自行變身成了今日體驗夜夜笙歌的蘭桂坊。
西九文化項目這塊顯然珍貴的四十公頃海濱地皮,至今丟空近十年。上一輪的討論,因為那個出其不意的天幕設計,及更得人驚的疑似利益輸送發展模式—叫做單一招標—輿論異常喧嘩,抗議肥了地產瘦了文化。是誰說的?「得西九得天下!」結果在民意壓力下,整個計劃要推倒重來。
這一次,政府學乖了,決定避過嘰哩咕嚕的民意,自己先行嘰哩咕嚕。這一次,不談計劃的設計大綱藍圖,要先成立一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先講錢。
先付鈔後諮詢
要成立這樣一個管理局,要二十二億。政府卻非常聰明地,要求立法會一次過撥款近十倍之數,二百一十六億,包括如此這般的建造人手雜項等開支,要求通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草案》,原本且希望下個月可以成事。
二百十六億這個數,是過去十年來政府要求撥款的最大單一款項,內容之複雜,這筆錢的收支評估之五花八門,可想而知。
已知的一個巨大環節,是一個叫M+的博物館,造價大概五十億。搞笑的是,有關官員走出來硬銷這個意念的說話,真是硬銷得緊:話說香港的M+會比巴黎的龐比度、紐約的現代博物館等面積大、收費平,卻不提內涵如何,「餡」是什麼。又大又平不等於「正」,更不等於值回票價。這是最貽笑大方的「文化話」。
本年二月,政府從開始就一口拒絕分拆撥款要求,叫之做整體融資,令計劃有個「整體性」。簡而言之,就是「先斬後奏」,先付鈔,後諮詢。用本地次文化用語述之,就是先「科水」,再慢慢「傾」。那個看來權力無邊大的管理局先行成立,米已成炊,就一切好商量。
受立法會委託的財務專家,已逐一質疑及戳破政府有關的收支評估。與此同時,那個文化區管理局的不多過二十個成員,除了全部得特首委任,或批准聘用,究竟誰有資格走馬上任,聘用及委任條件實質如何,誰做什麼,政府一直含糊其詞;其中包括委任五名在特首眼中在藝術文化事宜上有經驗或有exposure的文化人。
成功淡化民意
環看眼前政府委任一群副局長生出的鬧劇,那個親疏有別的味道重得無以復加,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又避得過用人唯親那一套嗎?
曾幾何時,這西九文化事宜是日復一日的頭版頭條。今日,不少人被問及這個議題,不是茫無頭緒,就是打老大一個呵欠。過去四個月,西九文化項目的新聞點點滴滴,內容卻見重重複複,兼繁瑣艱深,不但是數字上的兜轉,也見文字上的遊戲,空空泛泛地一說「國際藝術文化貢獻」一類的話……,太多的資訊,消化不了,就拒絕接收,變成沒有資訊—too much information makes misinformation,政府正中下懷,沒民意就是好民意,就像沒新聞就是好新聞。
上周一個下午,到地皮毗鄰的「圓方」走一轉,那一帶豪宅巨廈林立。因為環境上、地理上以至視覺上的貼身感覺,也許那兒的居民對西九文化項目比較熟悉?答案仍是不。我自己在小巴總站接觸到的路過市民,有三十人,大概三十個是「凱旋門」、「漾日居」等等的住戶,給問到西九文化區這個題目,絕大部分都一時接不上話,「吓,這麼貴?」、「先畀錢再傾?當然不對啦。」 這種隨機調查,當然不夠科學,但政府就此事的 misinformation、淡化民意策略之成功,已可見一斑。
香港人自然仍然關心香港事務,民意並非對事事冷漠。看政府推出的醫療融資,或叫「強醫金」的方案建議,就招來泛社會的口誅筆伐。強醫金與西九兩者的最大分別,是強醫金要直接從市民的口袋掏錢,有「打荷包」的嫌疑,好生切膚之痛;而西九一筆,吵了這許年,「講到厭」,感覺遙遠許多……。
但,通脹開始咬人,物價飆升的衝擊開始變成身邊的事實,政府這邊廂減葡萄酒稅,那邊廂誓死不肯加老人生果金;一邊論醫療融資、一味靠嚇,另一邊講西九,就一味靠「?」,「你信我啦」。
涉及二百多億的公共財政、公共政策,實在不應含混過去。西九文化項目的內容,說文化不見得文化,說財政只見一堆似是而非的數字,空殼上市。將來,已經起了的大型文化設施,是世世代代的事,不可能說沒錢維持下去,就關門大吉,貽笑國際。
政府官員說,西九遲遲未上馬,「市民會失望」—就是不見得市民有很大的期望。政府的西九說詞,嘰哩咕嚕,那幾天,天文台的預報是準的,不時下着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