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幾個年輕記者閒聊數句,赫然聽得他們採訪受辱、有政治人用惡言粗口招呼他們的故事。惡言,是記者會上給指著罵「你X報最賤」;而粗口,女記者不好意思複述,說是「溝顏色」,即「杏加橙」,事發議事廳堂的走廊,且不止一次。
香港的政治與傳媒,到底怎麼了?政治人不滿一家新聞機構,儘可在有言論豁免權的議會內批評,還有多款其他渠道,開記招、發聲明,甚至到招牌門口喊口號抗議,以至燒報紙,直接質詢涉事的總編輯、社長等等,何事抓著前線記者來出氣?
一個記者在外採訪,確是代表受僱的傳媒字號,有個「使者」身份,但認為這使者要為背後機構的所有報道負責,就是缺乏新聞常識,就是政治白癡,有種的,不如直搗黃龍,炮打報館的司令部,而不是以一個記者來做發洩對象。一句老話,是「不殺來使」, Don’t kill the messenger。
政治記者屢受辱罵也許,可以來點風涼的分析,上述現象,不啻是對記者最好的現實在職訓練,,立場客觀,報道中立,即使受到辱罵,一不要因而浮起敵意,對涉事的政治人不公;二更不要因而害怕鵪鶉,下筆淪為欺善伯惡。
這樣所謂分析,查實多餘。眾所周知,要求新聞報道全盤不偏不倚,不過是個迷思。都說,全世界的報紙都不再是newspaper, 而是viewspaper,自有觀點,自有agenda,你可以選擇看抑不看,仍然有得揀就好。
左報就是左報,民主報就是民主報,還有喉舌報、御用報,一個成年人仍然搞不通,只覺花非花、霧非霧,根本就是政治低能,缺乏時事通識。
問題的核心,是記者起早落夜,就像其他行業,最終目的一樣是「做好呢份工」,頭上略略戴個光環,要維護公眾的知情權,牢守一個文明社會的自由防線。採訪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跟當事人的爭執不快,涉及私隱、品味以至操守的界線,這些,一般記者都擁抱「公眾利益」來斟酌,懂得在現場自行斷定、自行「執生」。
但走政治beat的記者屢受議員辱罵,受這種無厘頭的氣,就是不忿氣,不但妨礙採訪自由,損害工作權益,每日返工放工,更覺情緒受傷。
乍聽上述記者受
辱一幕,且是重複上演的劇目,第一個反應是,該向記者協會投訴去,但原來投訴行為,老早已發生。一個難處,是記協只會處理有名有姓的投訴,就像一般當事人,記者一怕麻煩;二怕自己成為新聞主角;三怕影響日後採訪工作;四不是怕,而是一份心理,做記者預了有無理取鬧的場面, 「預啦」。
這份「預咗」的心情,也許跟新聞行為光環褪色很有點關係。舊時出外採訪,尤其是電視新聞隊,那個姿態,幾乎似皇帝出巡,今天人人手中一部手機攝錄機,都上網去了。
時代變了,容我重複: 「八九六四」前,在北京天安門上萬頭攢動中穿插,不管如何水洩不通,只要喊一句「我是記者、法新社記者」,人潮就會自然從中分開,場面像由摩西帶領的「出埃及記」;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故事衝出中國,播通寰宇。看,記者的正義感,有些固然與生俱來,但很大程度,由工作凝聚,是那份來自人民的付託感與使命感。
回看今天身邊的政治故事,嘿嘿,誰誰自稱成功爭取汽水機,某某自詡「慘劇發生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確是許多本地政治人的層次,記者明知這些人博出鏡,仍然採訪之,到底是不是新聞,還看編輯怎麼決定。
日復一日,甲忽然靠攏過來上鏡,乙忽然七情上面製造戲劇,由story到drama到saga,聽過年輕記者說: 「你應酬我,我也就敷衍你。」自然繼續有許多全情投入、堅持到底的記者,包括學生記者。周前,接一樹仁大學新聞系學生來電,說要做一個小小的面談訪問;我跟對方說,是日負責在年宵市場「看檔」,實在走不開。個多鐘頭後,一個女同學已來到花市跟我打招呼,那份鍥而不捨且帶來個奇怪的故事。
話說有這麼個環保組織,要求學生記者「答應在完成訪問後,須參與本會一次的工作」,乍聽,這豈非是「有償新聞」的變種?
報道事實不涉互惠
有償新聞的原意,是受訪者向記者塞紅封包,或請飲請食之類,務求自己的材料有得出街、有得宣傳、有得「威」,彼此「互惠互利」,把媒介視為個互相利用的平台,這個做法,是要討好記者。眼下的故事,卻恰恰調轉,這個環保團體,自覺受訪是「明益」(學生)記者,年輕大學生還該來替我們做義工,討好我們。
這些環保分子似乎有一個想法,以為既然不過是學生記者身份,就可以給扭曲一下,但新聞縱不是科學,仍有一套最基本的操守方程式,報道事實,當中不含什麼互惠利益,來訪的樹仁大學生,給我看的那個環保團體聲明,有這麼一句: 「若學生不願意參與本會的工作一次,他╱她亦可選擇不進行訪問」。
嘩, 這簡直是恐嚇記者的access to information,就像我忽然要求眼前的女同學要先在年宵攤位替我做義工,我才會接受訪談?全然不能接受。
不過是學生記者啫,不過在實習交功課,就可以「屈就」一下?不,做人處世,原則大過天,新聞學的操守理念,套諸政府權貴,以至任何小不點架構,只要牽涉公眾利益,豈容扭曲。
要再受教育的,是對新聞學弱智的政治人,以及組織,在一個屢屢出現反智場面的社會,還望一代又一代記者繼續堅持,懂得應付就好。記者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