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一度很紅的書,叫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作者Brian Caplan,說的,是民主制度下為什麼仍然會生出壞的政策。結論一章提到經濟改革在發展中國家往往不得民心,除了是因為怕變,也因為改革沒有百分百的全民「着數」保證。
書中舉的例子是,假設有個方案,會肯定令四成的人多賺一千元,餘下的六成人口,有四分一的機會多賺一千元,但也有四分三的機會蝕一千元。也即是說,這個方案會令總共五成五的人多賺一千元。五成五,超過半數。但這方案不會得到民意支持,因為總括來說,六成的人會「預期」方案令他們蝕掉五百元……。
這就是集體心理、輿論、民意。政客要迎合上述的數字規則,要搶選票,最穩陣的,是讓百分百的人相信,自己的建議讓百分百的人得益。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派錢派給誰
譬如說,叫政府向市民派錢,每人派個三、五、七千元。卻是,巨富拿着這麼一點零錢要來幹嘛?而正在過着苦哈哈日子的人,固然還望可以解決到燃眉之急,但說的幾千塊錢,就是不夠,捱不了多久。
有說,不如淨派錢給有需要的人。但由誰來決定誰有需要呢?照計,額外加綜援就好,事實是,超過一半拿綜援的人,都是老人,並非「懶」人。但這些年下來,政府已成功抹黑綜援一族。像張超雄說的,最近因為一個「名牌眼鏡」的個案,又再加深整個社會對綜援人士的歧視。再幫拿綜援的人?掀起的輿論,嘿嘿可以這個想像。
時勢也真是艱難,也真是有許多非綜援卻是有需要人士;小小中產階級,失業、供樓,孩子的學費又加了。還有年輕人畢業即失業,日出日落,百無聊賴。
全球經濟衰退,類似困境,香港並非獨家。紅如美國的新總統,甫上場即迎頭碰上黑色星期一的全國裁員潮,還看奧巴馬縮減了的救市方案可不可以力挽狂瀾。而香港的慘況,還要慢慢計。有人的身家原以千萬計,卻給金融風暴打殘,變成身無分文,他可算是「有需要」人士?抑或說,此人之前純粹貪,如今「抵佢死」就算?
就業新思維
叫政府派錢給有需要的人,這筆數,慢慢計,隨時計得個春去秋來,牽涉的行政費用之龐大,不難想像。而燃眉之急,繼續春去秋來。
派錢之說,聽上去令全民霎時 feel good,會繼續港人自講。而消費券之議,同時帶出的公共人力物力行政花費,市面隨時出現的作假漏洞,已曾拜讀高人高見,在此不贅。更曾有呼籲政府推出大抽獎云,不啻只屬得啖笑之談。
眼前時勢,實在關節一環,是失業就業。失業的壓力,並非不足為外人道,而是人人可道。曾聽一投資銀行中上層人物眼帶淚光描述:多年忠心服務老闆,每日經他手的交易動輒以百萬美元計,一朝忽然收大信封,要在受監視下收拾細軟,然後由護衞員押送出公司大門。
日前聽朋友的朋友說,任職的本地報館,得勞資雙方協議,大家同意減薪留職,這確是個雙贏局面。這個方案,之前也有高官倡議,但話一出口,即給人罵個狗血淋頭。為什麼呢?因為這話只可民間自講,來自高官之口,只覺風涼。政府天職,是紓解民困,如今政府叫人民自勒褲頭。減薪?高官抱着肥大金飯碗,又不見你自動減薪。
政府這邊叫人減薪,那邊叫人多多消費,推動內部需求,刺激經濟。人生幾何,對酒當歌,及時行樂。卻是,打工仔即使繼續有工打,看着強積金的銀碼,尤其是投資股票的節節萎縮,每每悚然而驚。強積金是為儲未來錢,但這些錢若純粹是現金放在銀行,起碼不蝕,現在不但蝕,且要付基金管理費,平均可達百分之二。即是說假設金額十萬,每年要付二千大元的管理費。
也即是說,政府計劃注資九十億元進強積金,百分百先益的,是基金經理。政府的安排,本是向低收入的人,月入一萬或以下者,每個戶口注資六千,總數九十億。這些錢,固然要在退休後才有得拿,屆時會不會已蝕至「癱癱腰」,不得而知,但那個基金管理費,總是要交的。
由誰替你管理基金,打工仔卻沒得揀。果然,有得揀,先至係老闆。香港亦非一個民主社會。
所以當李卓人提出,政府應押後這注資九十億強積金事宜,考慮用其他方式可以讓市民即時用這筆錢,又或者用來創造就業,即有贊同傾向。
問題是,從政府角度看,這是個已宣布會落實的利民政策,一個承諾是一個承諾,政府不可言而無信,對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來說,尤其不公。
即使從民間角度來說,這個政府並非沒錢,而是有足夠的盈餘儲備,另撥九十億創造就業。
說的,並非是起新政府總部,或千億啟德城、預計可創一千五百個(而已)新職位的野心大計。說的,有社福界提出的社企計劃、政府轄下的街市空置攤位;另有IT人建議的推動學校電子課本,每校多聘網上技術人才;還有綠色經濟中的各式回收事業,等等。
尤其是環保事業中的新工作,不容忽視,包括呼籲大廈多聘人洗天台水箱,讓多一些香港人放心開水喉水就飲,同時節省燒開水的能源。而能源,會是人類新經濟的指標,百分百關全人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