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評預算案,引述網站Asiasentinel對曾俊華的一句評語,wholly lacking in imagination。這句話的作者是我身邊的人,於是忙不迭前去報告,加插一句「英雄所見略同」。事實是,一眾有識之士均覺這一年的預算案瑣碎得似姨太太的首飾,這裏閃一閃,那裏亮一亮,終歸上不了盤,沒有真正搞經濟的誠意。
因為曾氏的「派糖」傳統—經濟好他會派,經濟差他更要派,他自稱不派糖,就像一句「求學不是求分數」,是一句老大空洞的官方謊言—每一年,就彷彿成了一場慈善活動,市民都像飢民等派米,人人想的,都是「有沒有我份?」人人自我中心。
自私,本就是人的天性,多得官府鞏固這份心態。於是盡量做到人人都得到一點糖,像何秀蘭說的「給你灑一點糖粉」,以期皆大歡喜。
「派糖」都是一次過
但別忘了,都是一次過。明年的事明年再算。政府的醫療開支加百分之四點四,很好呀。細看數字,官方的輔助服務支出升幅,卻更達百分之九點二;輔助服務,即是公務員薪水等等,可記得加了副局長、政治助理之類,都為有助政治穩定,搞好公關,如果我是公務員,如果我身邊的人是公務員,我大概也不會反對。
我我我。司徒華記得我,他受訪提到早年辦的《兒童報》,點名我是小作者之一。事實是,他不提起,我都忘了。之前,一直自稱十二歲開始投稿,對象是當年《星島日報》的《好少年世界報》。是好幾年前的六四維園夜,在持續悲情的昏黃憂愁中見司徒華,他說收拾舊物,見到登了我的一篇小學四年級的習作……。
說的,是六十年代末。那時候沒有什麼親子講座,不流行說伴我「童」行,一輩的孩子,拉扯也就長大了,七十年代有保釣,「中文成為法定言文」的學運,之後,就不怎麼見年輕人抬頭了。九十年代,政治人一直咬天安門的血淚不放,站在前面的,卻都是中青、老青,像劉千石、像司徒華。新紀元終有保天星、皇后碼頭的運動,但事實上,保育、懷舊、城市設計的意念高於一切,跟政治的關係稀淡。
要至反高鐵撥款一役,嘩!萬人包圍立法會,要打倒功能組別的既得利益,要支持民主派的五區辭職,補選、公投策劃,三十年後,香港終於又再出現年輕人牽頭的社運。
眼下固然沒有《兒童報》,也不見得有什麼好少年世界版,新一代卻有互聯網,在數碼洪流中自行投稿,呼朋喚友自說自話。一般電郵仍見範圍狹窄,Twitter的表達數字有限,亦是制肘。
最有效的,是Facebook;自我介紹姓甚名誰,由「最鍾意食朱古力」,至「追求民主中國」。中年的我近年認識的熱血年輕人,除了朱凱迪,幾乎全都透過這個渠道開始交往。
由青春期踏入成年階段,都有條件,有license成為熱血一派,代代如是。只是舊時一輩或不屑學聯,更鄙視政黨,亦只覺什麼青年組織老土,凝聚不起來。他們上網,無黨、無派、無組織,自由自在,不必向哪個招牌負責,只向自己負責,那凝聚力反而鋪天蓋地,從網絡走進現實,大家看得見、聽得到。
上周辦了個叫「聽聽八十後」的街頭論壇,確切聽年輕人述說,由虛擬世界走進現實抗爭的心路歷程。本人的唯一投訴,是數個二十多歲講者發言個多鐘頭,一句口頭禪「咁其實呢」出現了七十多次。
上周亦得八十後的大學生邀請,主持一個預算案論壇。壇上,談到樓價嚇人,一間大銀行經濟師說,年輕人為什麼非買樓不可呢?先租房子也可以。
房價牽動各階層
確是,西方社會類似的求樓心切程度低許多,但,這是香港。上一代教我們置業安居,「有個窩」的重要,我等把同一訊息灌輸給下一代。過去一個世紀的顛沛流離歷史,讓華人的血液中充斥要落地生根的渴望。而香港樓價貴是現實。來去都是高地價政策。香港總比新加坡大,卻總說地少人多,那大嶼山還未開發?「大嶼山是山。」但港島的太平山也是山……。
眼前的事實,是四分一世紀前買下的房子,做按揭就當是交租,二十年供完,房子本身的價值,就升了十倍不止。另一層樓,在九十年代初用現金百多萬一次過買入,兩年前脫手市價七百多萬元。
面對如此的一盤盤數,不必提「安居」,也不必提炒股發達,訊息是,房子不是自己的,交租就一定蝕。於是,如何去說服下一代,樓不必一定要買,租就好?呼籲他們抗爭至五十歲嗎?
之前,政府嫌地產商出價不夠高,不拿地拍賣,到供應緊絀,樓市出現泡沫,曾俊華方又回心轉意。之前,他會說是為庫房進賬想,但高樓市帶來的眾多危機代價顯然更大。
基層投訴,中產埋怨,講到底,就是要劫富濟貧,譬如說,利得及入息稅都搞累進制?不大好,香港以簡單低稅制為傲為榮,尤其不能嚇走外資,變相叫人改到新加坡。新加坡?香港的頭號競爭對手,聽說還該是上海?練乙錚預期,未來十年,上海會得取代香港。
曾俊華也許真像一些報紙標題說的,「等收工」。銷售稅的一役灰頭土臉後,也不再提擴闊稅基。但實在仍可考慮的,是支持環保的能源稅,用者自付;還有非搵食車,即私家車的道路稅。他都沒有。沒imagination,更無devotion。
曾俊華的派糖心態,連基本的慈善理念也沒有,要幫人,不是送他一條魚,而是教他怎麼捉魚。曾俊華送的魚,這裏魚頭那裏魚尾,七零八落。這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