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招呼朋友,其中兩個,剛加入政黨,入黨的理由,不外「支持民主」之類;這個看似尋常的理由,卻是許多革命的根源。之前,在網上約略看到過「中國茉莉花革命」的號召,並沒有太上心,在虛擬世界留言是一回事,站出來行動,又是一回事。
卻是,當香港電台的新聞正式引述網上消息,那副心情,就嚴陣以待起來了。
報道這麼說: 「內地有網民號召發起『中國茉莉花革命』,呼籲民眾明天下午,到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十三個城市集會,要求改善民生、司法獨立、政治改革和新聞自由。活動發起者又呼籲,如果未能成功召集民眾,以後逢星期日下午均繼續嘗試舉行。……」隨後的周日,亦即昨天的報紙,果然就以頭版頭條處理,更見隆重其事。《蘋果日報》的內頁,就更有「網民號召『茉莉花革命』,喚醒新聞界」的標題。
以後,要改變接收訊息的思維了。儘管在認知上, 一直理解奧巴馬競選總統是一場YouTube election 的成功, 而最近埃及的facebook revolution 更已成為美談;但在感情層面,對來自數碼空間的資料,仍然隱隱有面目模糊、以至facele ss 的疑惑,要待有關資訊正式上了傳統媒體,那個可信度才算是一等一……。不,這款心態,時至今日,該已不合時宜,以後不靠主流媒介轉銷,轉向網上直銷。
國家「不窮」豈有革命
就像一些既定的念頭,革命,主要是因為百姓沒飯吃,一窮二白,就索性揭竿起義,但本國正大國崛起,這裏一小撮、那裏一小撮的人正富起來,豈止有飯吃,且吃得奢侈;還看那些什麼革命聚集地點,這裏是麥當勞,那裏是肯德基,還有星巴克,足證本大國與世界接軌,除了有飯吃,還有漢堡包、家鄉雞與咖啡。一個「不窮」的國家,又怎會有革命呢。
許多人就是忘了,歷史進程,只見經濟與政治並進,即使有了溫飽,以至美食華服,就是很難維持一個貌似經濟蓬勃、內裏政治封閉的國家;既然入了世貿,打開了南風窗,一隻隻「麥」、「肯」、「星」的蒼蠅送上西方點心之餘,同時輸入西方思潮。帶頭的,通常是知識分子,不是挑扁擔的農民。
人與動物的分別,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的一句老話:衣食足,然後知榮辱;今天的榮辱主題,是民主、自由、人權。
我國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繼續坐在監倉,為孩子吃了毒奶粉的家長出頭的趙連海,得個罪名叫「尋釁滋事」;而上訪就是「聚眾擾亂公共秩序」,還有胡佳等一串長長的異見分子名單,最近上了國際新聞的,有陳光誠。
那是個山東的盲人赤腳律師,說赤腳,是其人自學法律,不是正式的律師。他幫山東遭強迫墮胎和絕育的婦女爭人權,給送去坐牢四年有多。出獄後仍然軟禁,給軟禁的影片流傳到海外,就惹來地方公安一場毒打,不准看醫生,遑論驗傷。
這種故事讀起來不但沒有「大國」的風采,甚至不是第三世界,感覺純粹蠻荒。
陳光誠在2006 年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去年,我對他的背景有更深印象,是因為一度盛傳他會與劉曉波成為諾獎共同得主。
可是,身邊仍然有許多朋友說,陳光誠?未聽過。
上周一個中午,在中環鬧市有個簽名運動,抗議陳光誠遭暴力對待,熙來攘往的面孔,十居七八只見冷漠。若我是芸芸路人,那副感覺,可以想像為,一、都不知你在講誰;二、內地實在太多異見分子,就是關心不了這麼多;三、政黨又「抽水」。
於是,缺乏公眾興趣(public’s interest),幾也就等於沒有公眾利益(pub lic interest)。或說,喂,一個遠在山東的個案,或許涉失明人士,或許涉法律界人士,但好似真與香港的公眾利益無關喎?
普世價值你我有關
錯了,這個故事,因為一國的地理,因為同族的血緣,涉及普世人權價值,跟人人有關,跟香港的公眾利益更大有牽連。譬如說,由此引申到本市一國兩制,堅持法治不淪為政治,維護高度自治。
話說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日前在深圳會見港區人大及政協等人,忽然就以梁家傑當年選特首時,曾提出特區主要官員可以不必由中央任命做例子,指香港有人把香港視為半獨立政治實體,似乎只差未正式批判「港獨」思維。
北京這款姿態持續下去,應該擔心,用中共詞彙嘰哩咕嚕說來,不白罪名豈止是尋釁滋事、擾亂公安,根本就是搞「港獨」,若二十三條成功立法,嘿嘿、顛覆、分裂、叛國等罪名可以慢慢有得你揀。高牆相對雞蛋。
《基本法》說明,除了國防外交,香港享有高度自治,但來自中央的管治已漸行漸近漸大聲,一國先行。都說,那個什麼包括香港銅鑼灣要變成低碳社區的珠三角規劃大計,本就是國家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