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以來,本土政治一直有點像西方社會的兩大政黨對壘,儘管香港沒有全盤的民主選舉,也談不上政黨執政,但整體看來,總是兩大陣營唱對台戲:泛民相對於建制。
卻是,眼下的一條用來量度泛民的準繩,似乎愈來愈長,曾經一度,圍內的指罵,直達似有「殺父之仇、奪子之恨」的程度,令人錯愕而沮喪。曾蔭權宣讀施政報告一幕,一大新聞賣點,是有泛民議員在議事廳堂擲蕉。
泛民的支持者中,有人拍爛手掌,有人極度反感。那敢情好,這番分化落到建制權力的議程桌上,不就是分化而治,看對手「鬼打鬼」,樂得飛飛。
民主派的光譜,就像任何政治光譜,當然可以拉濶,但扯到極端,一切只容許光與影的對比,非日即夜,非黑即白,完全不理會當中深深淺淺的灰,也就談不上民主多元。
由放任到絕對干預
自然地,非常時期,會造就非常戲劇。自由經濟,自由市場,在西方社會流行了這許年。諷刺地,就因為自由過度,監管不力,漸漸捲起一場金融海嘯,然後見各國政府出手救市。由原本非常放任的態度,去至絕對干預市場的手段,這個鐘擺,也真擺得誇張,卻都是經濟及政治現實中,不得不作出的舉措。
周前的《國際先驅論壇報》,登了老大一幅政治漫畫,見咪高峰前的司儀宣布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獎,「……goes to Ms Jones, for keeping her savings at home.」台上聚光燈下站着的得獎者,是個手捧一大個豬仔錢罌的中年女子,背景,是星光熠熠的星空。
回到舊時,把鈔票一卷卷捲起塞在床下底,最安全。講來講去,所有投資市場的最後根據點,是信任一詞。不信那家銀行,就都會趕着去擠提。所以,港府忽然推出存款全保,不設上限,由首富李嘉誠保至街頭檢紙皮的阿婆,令人錯愕卻不覺沮喪,因為要保的,終歸是信心。踩至疑似生死關頭,也不必研究黑白灰了。
自然仍聽得金融人才私下批評,官方此舉純粹「攞彩」、「出位做騷」,因為根本不可能、也沒能力「全保」。但,遊戲的邏輯是,政府提出全保,穩定人心,繼續花好月圓,沒事沒事,那就希望根本不必保,或頂多只要小保,不必大保。
政治劇目,迎合觀眾集體心理。但另一些擺明屬政治類別的劇目,在曾蔭權民望正陷入低潮際,大概會延遲推出吧?
說的,是那個公共廣播檢討再諮詢報告。這邊廂,希望成立真正(聽話)的公共廣播,那邊廂,矢志要殺掉香港電台。黑與白之間,有太多的灰色地帶讓人起哄,但在周五,曾蔭權總仍按捺不住,批評港台製作對政府管治的批評,乃係highly critical and biased。「極之尖銳」云,或尚算中性,但「帶有偏見」一說,出自曾氏之口,只又一次證明這個政府對香港電台這個號稱享有編輯自主的政府部門,如何地愛恨分明:只見黑,不見白。
與此同時,政府業已推出《淫管條例》檢討、人稱「網絡二十三條」的諮詢。事發起因,是年初的「淫照」事件,檢討目的,是要做到青少年不受網上色情荼毒。聽起來,黑白分明,就像宣揚母愛,不容置疑。
卻是,許多人速速看到當中的許多疑點,然後結論,政府的建議,會扼殺網上言論自由、箝制網上表達空間,不就是虛擬世界的二十三條。這番諮詢到明年一月才完,儘管已有網民羣體大聲疾呼反對,未見有哪個政黨抓着這個議題表態;也許是覺得為時尚早,也許因為迷你債券問題,已給弄得太忙,也許不想踩道德界線。
會自稱是半個文化人,再說一次,淫褻及不雅事宜許多時不淨是道德問題,更是品味問題。而品味,可以是很個人的,要界定什麼是這個社會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還望有權作出仲裁的人真的能代表大多數的尺度。同時請加強性教育,避免愈是禁忌,愈是好奇。
這份諮詢文件,擺明衝着互聯網而來。今時今日,當連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也撰文道,是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叫之做YouTube election,就知網上的威力。當然,其人文章的主題,仍是說網上資訊缺乏傳統媒介經過求證方才報道的公信力。
愈是具體愈是含糊
但不等於政府可以用各式旗幟,變相打壓網上的固有自由。政府提出的建議之不公平及不切實際,本欄已在前文一說,不贅。但另一些大包抄式的建議,仍然絕不妥當。諸如:
一、要就「淫褻」及「不雅」作較具體的解釋,像「不當地利用性、恐怖、殘暴和暴力。」吊詭的是,愈是具體,愈是含糊。何謂「不當」?恐怖,或令人聯想萬聖節。暴力,可包括語言暴力?依此說下去,有多少網上語言會受審查?粗口可以用符號代替嗎?意境暴力算不算?
二、個人反對另立一個淨做暫定評級的審裁處,只覺架屋叠床,浪費公帑。有關建議道,這新審裁處的成員來自教育、文化、社福等專業界別。但,道德與品味,就特別在專業的口袋裏嗎?聽起來像又搞功能組別,令人非常不安。要申請做審裁員,目前只要是有一定中英文水平的香港成年居民就可以了。
有說,「網絡二十三條」云,太過政治陰謀論。是嗎?那當年二十三條浩浩蕩蕩一幕,也不過基於政治陰謀論了?香港一日無普選,政府是黑,人民是白,中間一大片灰,像一條橡皮橋,愈拉愈長,過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