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停電?」早前我到澳洲考察,期間的一個早上,我起牀後打算梳洗,位於雪梨的整幢酒店卻突然停電。正當我想着以冷水洗澡後會否變成雪條之際,扭開水龍頭,卻發現房間仍有熱水供應。原來這是一間設有環保供電設施的酒店,系統會通過吸收熱力把水加熱,毋須用電。此次考察,我還就其他環保建築議題與當地政府作交流,發現當中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港府及業界借鑑。環保建築概念之所以能在澳洲迅速發展,我相信發展商積極參與及政府大力支持是主要原因。
發展商參與 及政府支持
非牟利的澳洲綠色建築議會(GreenBuildingCouncilofAustralia)於○二年成立,鼓勵業界採納環保建築來推動可持續發展,又於○三年推出名為綠星(GreenStar)的環保建築物評級計畫,當中如醫院或購物中心等不同性質的建築也會有不同的評級標準。議會成立初期,其董事局主要是政府人員及專業人士組成,發展商只佔其少數。但時至今日,已有很多在當地具領導地位的發展商參與其中;財政方面,該議會的收入主要來自開辦有關環保建築的專業課程及為建築物進行評級,更已在短短數年間做到自負營虧。因此,環保建築及相關產業,已在澳洲牢佔着很重要的位置。
澳洲政府亦身體力行支持此計畫,包括以綠星評級工具的內容作為新發展項目的設計指引,又為新項目的整體規劃及當中的個別建築物進行評估及申請評級。墨爾本的Docklands便是很成功的例子,我也特地到那裏考察。細心感受下,不難發現區內的新舊建築物均能與環境融合,其能源和土地運用,道路暢達性和連貫性也很高。很多公司會為取得最高的綠星評級而感光榮,對其公司形象有正面的作用,而租戶及買家亦會選擇較高評級的公司,這是一種環保的風氣,而香港正缺乏這種風氣。
港府應以澳洲政府作榜樣
觀乎香港政府方面,環境局和發展局已共同簽發了一份技術指引,規定所有建築樓面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新建政府建築物,必須以本地或國際認可的環境表現評估準則,如「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HK-BEAM)及「綠色建築評級體制」(LEEDOR)等進行評估,並須達致這些系統下不低於第二高的級別,但政府以外的參與呢?本港雖有一個成立了超過十年的香港環保建築協會(HK-BEAMSociety)及一套運作多年的評估法,但十多年來,只有約一百七十個住宅或商業項目以此作環保認證,當中三成更屬政府建築物,相比之下,私人發展商的參與更覺冷淡。
為此,我希望港府能更大力推廣環保建築的概念,考慮規定各個公營機構和政府擁有控股性的機構,包括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均須採用認可的評估準則為建築物達到指定級別,並多鼓勵各地產發展商為新發展項目進行評級。
環保建築,可不是純粹以建造環保露台、空中花園或綠化建築物的外表,來為香港這個高密度的石屎森林作點綴,更重要的,是要令建築物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是要符合環境、經濟及社會三方面的可持續性。一幢新建築物或一個新發展區落成後,不論為社區帶來甚麼影響,也絕不會在短期內消失,而是會屹立數十年,直至再拆卸重建;若有規劃的惡果,更會禍延後代。因此,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推行環保建築及可持續發展是不二法門。而這一切,都應該由城市規劃開始。盼港府能向澳洲政府借鏡,從城市設計及規劃開始融入可持續發展及環保建築的概念,盡力將香港打造成一個綠色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