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娛藝術區這個發展項目,過去幾年一直備受關注,大眾除了關心這四十公頃土地如何運用,更因為這個工程對香港的文化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大家一直恐怕計畫是美「西九文化」之名,但「西九地產」為實。
目前,政府正計畫向立法會申請一次過撥款二百一十六億元,開展這個龐大工程。政府在推銷計畫時,躊躇滿志說要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都會,發展本地文化。筆者認為,要完成這鴻圖大計,西九文化項目能夠持續發展實屬必要。我們環顧世界各地著名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巴黎龐比度,還是芝加哥、紐約的藝術館,無不是持續發展經年才取得今天的成果。
低估成本高估回報
立法會早前委託了自己的專家,評估了政府委託財務顧問所作的西九財務報告。專家指出,政府報告未能反映現實,忽略風險評估,一言以蔽之,就是「低估成本,高估回報」。筆者即時想起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單靠一次過撥款二百一十六億是否能讓這個項目持續發展下去,還是虎頭蛇尾,在土地利益分配好了以後,文化藝術便風光不再?
在西九藍圖中,政府一直都冀望整個文化區能自負盈虧,利用餐飲、零售及娛樂設施租金收入,補貼M+博物館及其他文化設施的虧蝕。然而,政府對租金收入估算粗疏及過於樂觀,既沒有評估附近商廈帶來的競爭,又沒有交代如何吸引人流、維持租金收入等長遠商業計畫,依賴的數據令人難以信服。更重要的是,政府只着眼於整個藝術區五十年的營運開支,至於五十年後的復修及重建則無從稽考。
雖然,政府預計基金投資所帶來的回報,可以持續營運整個文化區,然而,在評估時,政府再一次忽略投資市場出現的波幅,似乎忘記了金融風暴曾經對本地投資市場帶來的打擊,樂觀地認為投資可帶來百分之六點一的回報,同時又沒有考慮,在首六至八年,大部分資金都會用來興建文化設施,只剩下少量可用作投資,能否得到預期的高回報絕對成疑。
諮詢制度化發揮影響力
最受質疑的是,政府在評估成本時完全漠視通脹帶來的壓力。眾所周知,香港過去十年面對經濟衰退,持續通縮,但隨着美元疲弱和人民幣升值,近月通脹率急劇上升,百物騰貴,建築材料格價顯然未能倖免。不過,政府竟然用過去十年作指標,以每年僅上漲百分之二來計算西九的建造成本,自然大大低估了數字。
另一方面,文化藝術蓬勃和長遠發展,除了需要一個可持續的環境,公眾能否參與攸關重要,因為文化藝術是建基於公眾的認同與支持,從來都不能由上而下,以行政手段來發展,否則一切的投資只屬徒然。但正進行審議的《西九管理局條例草案》,只列明管理局可做公眾諮詢,一切細節,如諮詢時間、諮詢形式等等都欠奉。這樣不但令公眾諮詢可能變得徒具虛名,更窒礙公眾人士真正參與共議的機會。筆者認為,條例草案有必要把諮詢制度化,設立一套恒常和公開的機制去吸收持份者對西九文化區,以至對整個文娛藝術政策及發展的意見,令公眾意見可以對管理局的決策和運作發揮實質的影響力。
為了顯示政府對文化發展的決心,釋除公眾疑慮,政府有需要盡快交代詳盡及能反映現實的資料,並把市民參與共議安排制度化,讓文化藝術能夠持續發展,真正發揮「人文西九」的精神,建構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