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麟局長於最後一次策略發展委員會會議後,宣布大多數與會者皆贊成增加功能組別及直選立法會議席各五。也不知這算是甚麼共識?策發會毫無代表性,討論也不見得怎麼公開。記得去年底會見曾蔭權時,我曾特地公開質疑曾特首是否有意把○五年政改方案重新包裝出台。當時曾特首斬釘截鐵回應沒有這回事。言猶在耳,○五年政改方案又再次出台了。難道要達致普選,只有倒退這條路?
增加功能議席最大的問題在於既然目標是邁向普選,首要工作當然是消除功能組別,為何不減反加?這是否意味着特區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心目中的普選立法會只是子虛烏有的幻象,又或他們根本不認為普選立法會需要取消功能組別?
○五年論調難以服眾
二○一二若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方案,那麼它必須是達致最終普選方案的中途站。若增加功能組別議席是中途站的話,那麼實在難以想像終點會是一個怎樣的立法會。有人提議新增的五個功能組別議席可以由區議會議員互選產生,所以並不應被視為與傳統的功能議席一樣。此乃二○○五年的論調,難以服眾。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着最終的立法會將是一個間選與直選雙混合的議會。若然如此,在這裏必須強調兩點:
一、普選模式的間選是一人一票選出民選投票代表,一般的功能組別選舉並不符合國際公認的間選定義;
二、假若特區最終的立法會普選模式是一半議席由直選產生,另外一半議席由間選產生的話,那麼二○一二的中途方案便應朝着這方向走;意思是說倡議間選的人應該解釋清楚他們心目中最終的間選模式會是怎樣的。可惜,似乎沒有人對這點有甚麼見地,只是人云亦云,試圖為曾特首解圍,重推二○○五方案罷了。泛民主派早於去年已推出了一套全盤普選建議,而該方案亦於為期六個月,共十二次的民調結果中顯示,得到了近六成港人的支持。這當然並不表示泛民主派不會考慮其他合乎國際標準的政改方案,例如若有人提議最終的立法會應由一半直選議員及一半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之議員組成,那麼要達致此目標,應顧及最少三項重要安排:
一、先在二○一二年減去現有功能組別若干議席,以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之議員取代之。然後討論餘下的功能組別議席,應如何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之議員代之;
二、若非一次過取消所有功能組別議席,那麼被取消的界別應否或如何與暫時被保留的議席合併以維持這些業界在議會的代表性,直至全部功能議席取消為止;
三、為了確保社會人士均衡參與,民選區議員互選模式應否採用分區比例代表制互選產生;例如以現時五大選區為基礎,於二○一二年,每選區以比例代表制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兩位立法會議員,合共十位,以取代十個功能組別議席,如此類推,直至所有功能組別議席被取消為止。
混合方案值得討論
以上這種直選與間選混合普選方案,也有其可取之處,值得社會深入討論;而以此為基礎的二○一二中途站方案亦具其吸引力,令現仍堅持二○一二雙普選的民主派人士有一幅確實的普選願景以作考慮,這亦可能是一個各退一步的妥協方案。但假如二○一二政改方案只是一個沒方向、為改變而改變的政改方案,那麼實在難以說服香港大多數支持盡快有雙普選的人相信這是一個值得支持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