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人口老化,福利和醫療需求增加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小市民小商戶愈來愈難謀生,政府又坐擁五千零八十二億元財政儲備,市民自不免對財政預算案有所期望。昨日公布的預算案提出一些小修小補措施,派糖有餘,保障飯碗卻不足,更遑論可以改革失衡政治經濟結構,解決真正的深層次矛盾。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年更特別在結語中強調,香港不宜採用大幅財富轉移方式,以高福利解決就業和貧窮問題,四度在演辭中呼喊「大市場、小政府」的口號,彷彿任何要求縮窄貧富差距、鞏固社會階梯促進向上流動和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建議,都是要在香港搞共產主義。
公共財政的預算開支是否愈來愈多?今次預算案的開支是三千一百七十二億元,去年是三千一百九十七億元,前年是三千三百二十一億元,一年比一年少,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二成。
無正視社會結構性傾斜
過去曾俊華誇誇其談,說要締造「敢於希望」的社會,又話政府要做市場的「先行者」以促進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更奢言推行「反經濟周期的開支政策」,滿紙凱恩斯派的政治語言,但靜觀其行,公共開支的做法仍是老樣子,又怎樣可以建立一個充滿機會,讓人感到有希望的社會?
香港貧富懸殊榮升全球第一,貧窮人口增至一百二十三萬。董建華和曾蔭權政府向大財團大商賈的利益傾斜,市民對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批判愈發嚴厲,而制度上並沒有推行民主普選,對既得利益者沒有適當制約,「大市場、小政府」施政理念變成「大壟斷、小市場」局面,社會遂滋生出仇官、仇商、仇富情緒。
面對民間困苦,政府多年來沒有正視現存社會的結構性傾斜,沒有檢討滴漏效應迷思的缺失,每年的預算案都只是以俗稱「派糖」的措施,對市民稍作安撫。不過,即使差餉寬免了、薪俸稅寬減了、公屋租金少收兩個月,對於被壓在社會低層的市民來說,充其量也只是吊鹽水而已。當糖派完後,他們仍要為生活徬徨。
僅推新興產 業難保飯碗
政府說只能通過教育讓窮人的下一代以知識改變命運,這種讓貧窮交由下一代才解決的態度,更凸顯官僚的冷漠、無能和偽善。當世襲貧窮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只反映了社會倒退回封建時代。
政府去年雖然強調要發展新產業,期望香港可走向知識型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似乎只要六大產業成功,就能讓市民人人有飯開。不過,知識型經濟和六大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卻未必是目前失業重災區的社群所能配對的。盲目以為推動新興產業就可以保得住基層市民和弱勢社群的飯碗,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房屋、教育、醫療和創造就業是締造公平社會的關鍵。曾俊華卻令人失望,沒有善用公共資源,增加土地供應;增建公屋、復建居屋和增撥市區重建的資金;增加大學學位;或趁經濟復甦考慮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失衡,派糖只是隔靴搔癢,甚至連政策上的改良和個別制度上的修修補補,也是力度不足。我們必需要在政治上實現雙普選,在經濟上重新締造公平競爭的市場,讓平民百姓也可在市場公平競爭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