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施政報告》雖然處處展現出看守政府的疲態,但說到辦國民教育,卻一點也不馬虎。《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洋洋灑灑二百四十三頁,不同年級每個題目都附有詳細教案,指導課堂的內容、老師的總結等,整套教材合共可能上千頁。這份文件,恐怕比曾班子任內的任何一份更鉅細無遺。孩子純如一張白紙,從小一開始每周一至兩節的國民教育課,是他們接觸、了解社會的第一步,影響甚深。良好的國民教育,應從課堂中讓學生對國家有基本及正確的認知,並培養出獨立批判思維,令他們懂得分辨是非對錯。至於對國家的認同感,則是在認知後,通過個人的道德判斷自發而建立的。
國家認同教案選材單向
可是細閱這些教案,會不期然替他們擔心。看初小的「我學會了唱國歌」教案,在課堂中「學生須大聲說出其國民身分,及中華民族的優良民族精神」;又會被要求「承認自己的國民身分、喜歡自己中國人的身分」,及大聲說出「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等。沒有原因、沒有基礎,只有一群初小學生不知就裏大聲疾呼至盲目相信、盲目興奮,不很像紅兵式洗腦麼?
再看看初中的「國旗下的講話」教案。老師不是開放地請同學表達看過升旗禮後的感受,而是問「為甚麼香港學生在天安門參加升旗禮時,心情特別激動?」早已為學生前設了他們看升旗應有的反應,抹殺了學生的自由想像空間。
再花多點時間細閱有關國家認同的教案,會發覺選材十分片面單向。從小學到中學,不斷讓同學「熱淚盈眶」、「心情火熱」地重溫中國運動員奧運會得獎、太空人升空,總是報喜不報憂。在天安門看升旗卻沒提起六四事件;看奧運得獎卻不提設計鳥巢的艾未未失蹤;了解《基本法》,卻不提二十三條立法有機會威脅本港言論、表達自由;了解國家憲法,但不讀《零八憲章》;聽領導人大呼「依法治國」,但不提「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神通;聽國歌需要心情激動、熱淚盈眶,得知劉曉波得諾貝爾和平獎又應否驕傲不已、淚流滿面?
走回頭圖把下一代洗腦
沒有受過單向式洗腦教育的人尚能一笑置之,但自小受之薰陶的,會產生巨大影響。我曾經好奇問一位來自內地重點大學的學生,想不想國家更自由、更民主?他坦然說,經歷過自小政治課的教育,他們都不會想「奇怪」的事情。原來在國際開明社會的基本權利,在這些年輕人眼中竟成了奇怪的念頭,這就是洗腦教育的可怕之處。只懂呼喊「祖國光榮偉大正確」不是愛國,是盲從、是愚忠。如沒有自省能力,客觀認清香港在中國可擔演的角色,又如何推動國家進步、增強國民身分認同?當中國內地的公民意識逐漸抬頭時,特區政府反想走回頭路,企圖把下一代洗腦,實是香港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