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計畫申辦二○二三年亞洲運動會,豈料引來民意反彈。公民黨早在本年初,於立法會上明確表明:「香港需要的是長遠的體育政策和對運動員的支援,而非申辦大型運動會。」香港一直欠缺完善的體育政策,又長期輕視運動員需要,如此背景下申辦亞運勢必成為大白象。
東亞運不成功
去 年底港隊健兒於東亞運動會取得好成績,正是令部分官員構想舉辦亞運會的誘因。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總結東亞運時表示:「這是歷來最好的東亞運動會」。然 而,東亞運是否真的如曾局長所言,取得空前成功呢?明顯地,運動員取得好成績與辦好東亞運是兩碼子的事。籌備東亞運的工作由始至終都沒有辦好過,射擊場爛 尾、將軍澳主場田徑跑道問題、宣傳不足、運動員遴選準則不一和售票混亂,可謂罄竹難書。賽事完結後,當局並沒有好好反省,反而仍沉醉於自我感覺良好的氛圍 裏,對批判聲音置之不理。
但我們必須清醒:東亞運與亞運是層次不同的運動會。從規模而言,東亞運只屬地區規模的綜合運動會,而亞運則屬國 際級大型運動會:前者參與國家和地區代表只得九個,而後者則多達五十個;前者的比賽項目約為二十項,後者則約三十五項;資源上更見分野,去年本港東亞運營 運開支、場地提升和非直接開支項目約十二億,而這趟申辦亞運之預算,連同資本開支已高達四百億元。以東亞運動會或○八奧運馬術作申亞準則,明顯是脫離現實 考慮。
「未學行,先學走」
政府申辦亞運的理據仍是相當不足,以「通過舉辦亞運,發展體育和加強培訓更多精英運動員」為由 意圖說服港人和議員支持,未免是本末倒置。要促進香港的體育發展,並不需要以舉辦亞運會來成就。亞運會的資本開支預算多達三百億元,大部分用於提升和興建 體育設施。曾德成聲稱即使不舉辦二○二三亞運會,政府都會如期興建該等體育場館,又謂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運動員培訓工作。假若曾局長所言屬實,那額外掏出百 多億營運開支以舉辦亞運會的成本又是否值得呢?市民實在心中有數。香港的體育發展一直落後於鄰近地區,社區的運動文化亦不高,而精英運動員待遇又不佳,服 役時支援不足,退休後又欠缺保障。當局的基本工作都未曾辦好就計畫申辦亞運,可謂「未學行,先學走」。
二○○○年申辦亞運失敗後,政府當 年提出的提升運動設施和培訓運動員的承諾從未兌現。十年來,政府在體育政策的投入和誠意一直不足,容我直言是「不及格」。政府並沒有吸取當年大敗於多哈的 教訓,仍是以投機心態對待運動發展,運動員無法在國際賽上取得佳績,就會面對削減資助的結局,足球就是最好的例子。政府和全港上下根本未預備好辦如此大型 的運動會,即使申辦成功,也非香港之福。
假作諮詢儼如「高鐵翻版」
政府諮詢工作一向只屬花瓶,這趟申辦亞運亦不例外。六 月份,當局未經深入討論和諮詢便向亞奧理事會提交申辦意向書。直至兩星期前,民政事務局才與申辦亞運專責小組公布《香港應否申辦二○二三年亞洲運動會》的 諮詢文件,先不言文件內容,但政府傲慢的態度卻令人咋舌。政府由此至終就早已決定去馬,不論民間反應如何,申辦亞運已是既定事實,儼如「高鐵翻版」。直至 部分建制派反對申辦,政府才亡羊補牢,急忙延長諮詢期,活像鬧劇。沒有足夠的理據,亦沒有詳盡的預算和申辦細節,政府就草草諮詢,市民根本沒有理由不反對 這「大白象」。
我喜歡體育競賽,也同時對於健兒為港爭光感到驕傲。但假若政府連基本工作也辦不好,就希望花費巨額來為自己臉上貼金,那當 局所為與昔日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又有何分別?我建議政府倒不如將辦亞運的營運開支用於民生所需,回購兩隧、實施小班教學和協助扶貧看來比面子工程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