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即將公布有關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中期檢討,主要向公眾交代有關官員的薪酬調整。副局和政助制度推行至今,一直為人詬病,多位政治新手未上任就先後爆出多宗醜聞,先有外國護照風波、後有軒然大波的卡片事件,加上背負名不副實的高薪厚祿,種種原罪都令擴大政治委任制度舉步為艱。雖然多個政策局均異口同聲表示:副局和政助工作難以量化,但筆者相信此制度並未達至政府原來目標,反而為外間帶來更多疑慮,政府所應檢討的不應單是薪酬,而應指整個制度。
翻查政府三年前發表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報告書》,當局明言:「現行的政治層級過分單薄,不足以有效應付管治及政治工作的需要」。經過兩年運作,副局和政助根本沒有解決上述問題,更無法向外展示他們如何有效聽取民意,應付政治性工作。個別副局和政助的表現更是乏善足陳,港大民意研究計畫多項有關民調均顯示,市民幾乎完全不認識這批政治任命的官員,最後更決定中止該項調查,避免浪費資源。觀乎這批政治新貴的考勤數據,出席立法會會議及地區活動的數字參差不齊,副局長出席率尚且稱得上及格,但政治助理表現就非常不濟,可謂不見蹤影。
即使數字上勉強達標,但整體表現都未如理想,部分政策局官員並不熟識相關政策。曾有政治助理出席區議會會議時,只交出一份僅得一頁紙的文件,又無法回答議員提問,結果要擇日重開會議。明顯地,政治助理們不但不能掌握政策細節,更未能做好聯繫各界的工作,不但市民不認識他們,就連議員都未必搞清他們的名字,難以得知他們交出甚麼成績。是次檢討只涵蓋副局和政助的薪酬安排,對於制度檢討隻字不提,令人失望。「為政治人才提供一個更全面的事業發展途徑。」是當日政府其中一項設立副局和政助的原因,當時筆者早已指出此乃本末倒置之舉,沒有全面民主制度下的政治委任只會成為政治酬庸。兩年來的副局和政助風波源於制度缺陷,特首由小圈子產生,缺乏代表性,只需向少數既得利益者負責,而這批政治任命官員也不過是向一個不用向港人負責的特首問責,儼如特首與港人之間的護城河。整個制度赤裸裸地顯示,委任公職只操控於極少數人手上可以是極為糟糕的事。
副局政助成特區政府包袱
當局口口聲聲要培訓政治人才,卻不鼓勵政黨政治發展,所謂培訓政治人才儼如只為特首培訓家臣。只有香港已確立朝向政黨政治發展的方向,同時港人又能一人一票選出代表自己的行政長官,委任副局和政助才有意義。假若一七和二○是邁進真普選之時,今天的委任制度就需要為此作真正過渡安排。政府大可以考慮建立旋轉門制度,讓行政機關的人才到政黨或立法會工作,另外又按各黨派於議會的直選議席比例,委任政黨中人加入問責制度之中,一來可杜絕親疏有別之弊病;二來可以培訓真正的政治人才;讓有志從政者擁有行政和立法工作經驗,三來政務官能學習走入群眾,與民共議,政黨中人又可以了解行政運作,一舉三得。
副局和政助已成為特區政府的包袱,不民主的政制令委任制淪為政治酬庸。政府的中期檢討無疑是錯放焦點,減薪或辭職都無助解決制度之不足。只有將香港政局朝政黨政治方向發展,此制度方能成為培訓從政人才的中途站。既然現時制度經已失效,政府理應檢討,甚或考慮筆者的建議。政治委任制如此運作下去,恐怕只會延續無日無之的風波和浪費稅納人的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