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跌宕的二○○八年終於過去了。今天是新一年的開始,首先向各位讀者說聲新年進步,也期望二○○九年世界可以走出經濟衰退的低谷,重拾增長的動力,而社會亦可藉着經濟重新上路的契機,建立一個更平等、清潔、均富的社會,讓人人有優質和幸福的生活。
去年金融海嘯前後,物價大起大落,令我們不得不檢討當今經濟體系潛在的種種問題。我們對金融業的規範是否過於寬鬆?我們過去是否太依賴消費來刺激經濟?前路雖然很可能會崎嶇不平,但只要找到門路,相信還是可以攀過高峰,抬頭又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首先,我們不要失去信心。經濟規律是一個循環,當經濟泡沫爆破時,價格下調和經濟下滑是經濟自我調整的自然趨勢,當價格下降至適當水平,同樣會止跌回升。這規律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因此宏觀經濟不會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政府和政治人物雖然不能逆轉此循環,卻可以通過制訂合適的政策,將衰退的時期縮短或將衰退的速度減慢,即所謂的軟着陸。同時,政府亦應推出紓緩的措施,減輕個別市民在經濟衰退的過程中要承受的苦況。
奧巴馬兌現選舉承諾
世界能否盡快擺脫今次全球性經濟衰退,有賴各國領袖能否提出恰當而相應的行動。不過,颳起金融海嘯重災區美國即將在數周後更換政府,期望奧巴馬政府能夠為世界帶來一番新景象。
奧巴馬在競選時提出綠色經濟、新能源經濟的主張,又提名能源學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做能源部長,是教人欣喜的任命。這正好說明美國下任總統,並未因金融海嘯的發生而亂了陣腳,仍然堅持改革既定的經濟體制。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高官只是不斷呼籲市民增加消費,就顯得較為短視。無疑,維持消費市道,在短期而言,可以保住零售、批發、飲食等服務性行業的資金周轉,避免更多的公司倒閉和引發裁員潮,但這只是吊鹽水;長遠而言,振興經濟不能單靠鼓勵市民花錢,因為促成當今種種經濟和環境問題,正正是目前消費型社會所種下的種種禍根。
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源於提高生產力以創造財富。換句話說,是不斷要在工廠製造產品,或不斷的鋪橋建屋,包裝成商品出售賺錢,但商品製成了,也要有買家才能有交易,於是商人要千方百計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代價是經濟會不時出現泡沫,很多人也會為了追求物慾而先使未來錢借貸消費,而過度生產的副產品,是衍生各種污染,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環保與經濟發展非對立
有危亦有機,趁這不景氣的時候,我們應把握機會,檢討這種消費型社會的缺失,為經濟發展找出新出路,使經濟變得多元化,令重整後經濟的結構變得更健康,最終為下一波經濟起飛打好基礎。
建設清潔能源的設施、促進節能產業的發展、加強樹木護理工作、改善回收行業的營商環境和落實環保金融的發展,都是各地近年開出的良方,亦即是聯合國所指的綠色新政。環保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只要用新觀念制訂政策,二○○九年有望是轉危為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