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分,氣溫乍暖還寒,今年元宵巧遇半影月食。由於空氣污染出現煙霞,令月色蒙上一層混濁的淡黃,觀星者得以更清楚地觀察天文異象。可惜,除了這點好處外,空氣污染帶給我們的,盡是壞處。
上周六,三十多名港大醫學生戴上口罩、穿上白袍,走上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政府盡快更新沿用廿二年,早已過時的空氣質素指標。學生代表陳智偉要求,政府最低限度要按世界衞生組織指引中期指標3的標準,制訂新的空氣質素指標,而非政府提出的中期指標1。
這場廿一世紀版的「公車上書」,反映儘管時代不同,青年學生憂國憂民之心仍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先賢一樣熱。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見到師弟師妹的不平鳴,也會感到安慰。
學生熱心政府冷待
現時環保署沿用的空氣質素指標早已過時,跟世衞指引所訂下的標準相距甚遠,不能反映污濁空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環保署在二○○七年六月展開為期十八個月的研究,全面檢討空氣質素指標和制訂空氣質素管理策略。算算日子,十八個月的期限已過,但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其研究結果。
立法會改善空氣質素小組邀請政府官員來解說最新的情況,但政府官員卻諸多推搪,最快要等待至下個月才願意來立法會解說。今天議事堂上,公眾只能聽見一眾大學學者的意見。面對學者和學生的熱心腸,政府回應的卻是一副冷面孔。
不過,政府在另一些地方卻顯得十分熱情。就在醫科生請願的同一日,行政長官和環境局長出席由國家領導人主持,在深圳舉行的「西氣東輸」二綫工程開工儀式,期望在二○一三年管道開通後,香港可以獲得穩定的天然氣供應,從而減少燃煤發電,改善空氣質素。
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將天然氣佔發電廠的燃料比例,由目前的百分之二十八提升到百分之五十,相信政府已與內地有關方面達成一定的默契,應盡快提出有關空氣質素管理的策略、政策、計畫和時間表。
沿用最低指標不進步
即使政府已承諾參照世衞指引,無奈的是政府目前只以世衞指引中門檻最低的中期指標1,作為制訂新的空氣質素指標的標準。中期指標1是一個寬鬆的標準。原意是讓高污染地區可以按各級指標,一步步改善空氣質素,令受空氣污染而引發的病症減少。一般來說,中期指標1由財力和人才較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採用。
雖然該指標在某些空氣污染物的標準較香港的指標嚴謹,但以香港路面主要空氣污染物———可吸入十微米的懸浮粒子(PM10)為例,中期指標1的標準是每立方米七十微克,較香港現行的指標五十五微克還要寬鬆。政府若硬套中期指標1,作為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的標準,並不代表進步。
香港政府目前坐擁五千多億財政盈餘,若然全力以赴,是絕對有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空氣質素。政府應加大對清潔發電的投資,推動社會各界使用低污染車輛,讓天空的能見度回復清晰,讓市民觀天時可以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