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由地球之友及公共專業聯盟發起,並有多個機構支持的《可持續廢物管理策略》高峰會圓滿結束。發起團體及支持機構提出五大以減廢為主導的策略去解決廢物問題,包括垃圾按量收費、全面回收廚餘、擴大生產者責任制、支援環保生產和回收再造產品,以及興建廢物回收和處理設施。雖然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未能抽空出席,但仍然吸引逾百名人士參與。看來堆填區一役,真的令市民意識到源頭減廢的重要性。
加大核電比例不談風險
可是,堆填區事件似乎未能令當局引以為鑒。早前當局定下目標:二○二○年碳排放水平會比二○○五年為基準的水平減少五成,更揚言要把香港建構成「低碳綠色城市」。為了達標,邱局長提出將現時發電燃料組合當中佔百分之二十三的核發電於二○三○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
《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及行動綱領》的公眾諮詢由九至十二月,但假如你翻一翻那份諮詢文件,便會發現關於「加大核電比例」只是聊備一格,當中沒有提及核電的安全風險評估及對環境的長遠影響,就連最基本的成本估算,也沒有提供任何資料。可能政府忘了歷史吧!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大亞灣核電廠籌備興建時,曾引起香港市民激烈抗議,逾一百萬市民簽名反對,可見市民對核安全的憂慮。但現在政府卻將重要的核電資料,潛藏於一份諮詢文件內,關於諮詢的電視廣告亦隻字未提「核電」二字,究竟當局是不懂得回答核電的問題,還是內裏有不可告人的事實?當然,最令我摸不頭腦的,就是在這份建議加大核電比例到百分之五十的諮詢文件當中,所指明的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只包括了渠務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水務署,卻沒有包括負責核安全的保安局。看了又看,再三肯定我沒有看漏了眼,才能接受這事實。
依政府的思考模式,要減低碳排放嗎?好,加大核電比例就好了;核電從哪裏來?由內地供應好了;擔心核電所引申的安全問題及對環境所構成的影響?放心吧!以大亞灣為例,近十年都沒有發生過嚴重事故———這些都顯示出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拙劣處事方式。再者,以上連串既令人疑惑不安,又牽涉到大眾安全及長遠環境影響,當局卻理直氣壯地以減排為名,避重就輕地加大核電比例,沒有詳細向大眾交代加大核電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源頭減廢未做好
香港是已發展的城市,我們有能力在改善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承擔更多的責任,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氣候公義」。「氣候公義」不是單純的在不同的場合堂而皇之的說要帶領香港發展為「綠色低碳城市」,更不是指推出一堆零碎的鼓勵節能減排措施便是公義。我們作為發達城市,應該作出更大的承擔,要比發展中的地方付出更多的資源去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政府未做好源頭減廢,就想要興建更多的堆填區;現在,未做好節能,就想要興建更多的核電廠,政府的思考模式真的本末倒置。在此奉勸當局不要繼續掩耳盜鈴,加大核電比例「扮減排」,而是應確立一套有連貫性、有承擔及遠見的政策。首先,當局應採用聯合國提出以一九九○年為基數的減排水平;再者,就是提出降低耗電的措施以達致源頭減電。其三,就是不再含混忸怩,如實交代更多核電資料,包括機組類型、數目、成本、公司組成、通報機制及可能引致的電費加幅等,並應進行仔細及專業的公開諮詢。唯有從源頭做起,再輔以一系列有連貫性且目標統一的措施,才能使減排節能及發展為「低碳城市」不至於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