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近日在訪問俄羅斯時提出五大措施,分別從物價、基建、協助內地港商、自由行及促進中港金融合作等方面,顯示中央對於特區的支持;與此同時,他提出香港必須認真吸取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分析本港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並提高管理的能力。
平心而論,溫總理的說話固然是理性客觀地討論本港面對的困難,同時表示中央對於香港的支持;但與一貫充滿讚譽之辭的評論相比,溫總理無疑已經發出強烈的政治訊息。有媒體和論者甚至將溫總在莫斯科的發言,與四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澳門要求本港官員「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相比,認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發言背景有雷同之處
筆者無意猜測溫總之言是否存在甚麼弦外之音,但從客觀環境而言,「莫斯科之言」與「澳門之言」在背景上又的確有少許雷同之處,而這些背景的重複,其實比胡溫二人的發言更值得港人深思。
首先,兩人對特區政府放下重話時,剛巧都正值特區官員在金融這一環節上碰了釘子。目前本港官員一方面要應付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連鎖反應,同時又要收拾「雷曼迷債」的爛攤子;四年前的董建華政府,則因為沒有在民情及法理上做好充分準備,就貿然為「領匯」安排上市,結果弄至被逼暫停上市的鬧劇。
此外,在胡溫先後發言的前夕,特區領導人的民望均處於低點。在胡主席要求特區班子查找不足前,港大民意網站公布董建華的民望處於四十九點一分,其後跌至四十六的歷史低點;至於曾蔭權目前的得分也好不了多少,五十一點五分已打破他出任特首以至政務司司長以來的最低紀錄。
從以上的觀察可見,中央政府對於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表現有較高期望,而這也是中央設計「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時,對香港在國家角色的定位;因此,一旦特區政府在金融管治方面成績欠佳,即使是一向對特區政府維護備至的胡溫領導層,也不可能視而不見。
管治痼疾從未根治
另一方面,在金融一環上政績不彰,也會反映在其他方面的施政失誤,以及民望插水下滑這兩點上。兩代特首先後遭中央批評,足以證明本港管治的痼疾,並非在於個別特首人選的能力低下,卻在於深層次的管治及社會矛盾的確存在,並沒有因為特首人選的改變而消失。只要管治架構一天不作變革,無論是政治經驗較淺的董建華,抑或是在文官系統打滾了四十年的曾蔭權,均不可能在改善民生上有新作為。
胡溫兩次發言背景雷同,那麼結局又會否一致?但《基本法》明明作出了「高度自治」、「邁向普選」的承諾,何苦每次出現政治危機,總不能由市民通過民主程序解決,卻要仰仗「腳痛」式的旁門左道來找出路?倘若三、四年前的歷史非得重演不可,這無疑會令每一個仍然對「一國兩制」有期望的人失望,絕不是香港應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