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尚有兩年任期,但政改方案通過後曾蔭權卻以為任務大功告成,等待卸任。另一邊廂,新一屆特首爭奪戰早早已拉開戰幔,潛在候選人正躍躍欲試。有意競逐特首寶座的人士紛紛摩拳擦掌,為日後競選鋪路。行政會議中人近年不斷公開與政府唱反調,引起外間關注「集體負責制」是否名存實亡,行政會議能否繼續為特首提供意見?特區政府是否何以有效施政?看來曾蔭權已成跛腳特首,未來施政將更為艱巨。
「看守特首 」難轉劣勢
行政會議源於殖民時代的行政局,是港英時期醞釀政策的地方。回歸後,行政會議只向行政長官一人負責,性質轉為向特首負責的智囊團。不論回歸前或回歸後,「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一直是行政會議(或行政局)成員必須遵守的兩大守則,即是任何成員均不可以對外公布行會討論內容,及政策拍板後各成員均須支持該政策。然而,近年不少行會成員如梁振英和鄭耀棠等人,均相繼違反此原則。但行會成員再三高調批評政府,甚至提出與當局相左的政策,實違反了「集體負責制」的原則。種種象顯示,行政會議的「集體負責制」已經名存實亡。行會成員、政府官員各懷鬼胎,筆者相信曾蔭權難以有效進行管治,特首本應嚴正處理,以扭轉跛腳鴨政府的劣勢,但他卻秉承一貫「看守特首」的作風,繼續視而不見,任由行會成員公開發表意見。兩年前政府的「工資保障運動」尚有半年才完成,梁振英便跑出來公開表明「工資保障運動失敗,贊成立法規定最低工資」;一年前,當時行會仍未就公務員薪酬調整有定案,另一名行會成員鄭耀棠就公開表示對公務員減薪有所保留;早前梁先生不但在外國季刊《HongKongJournal》批評特區政府缺乏願景,又於報章發表洋洋七千多字,大談房屋政策,力撐復建居屋,與曾蔭權班子大唱反調。筆者只是擔心先例一開,日後行政會議將難以恪守「集體負責制」這大規則,下任特首要撥亂反正將相當困難。
把握時間整頓團隊
猶記得五月十七日,曾蔭權出席電台節目時,曾公開提醒梁振英行會成員身分:「我想梁振英先生對樓房市場方面,他自己很執講很多東西。問題是他都是行政會議成員一分子,對這些事,將來所有討論會在行政會議上發生的。」言猶在耳,但日前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曾蔭權卻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當筆者向特首就行政會議「集體負責制」出現問題作出質詢,曾蔭權卻表示:「我們用一個開放態度,要求各方面表達意見的時候,香港任何一個人,包括你閣下議員,包括梁振英先生都可以發表個別的意見,這有甚麼問題呢?」今日特首打倒昨日的自己,讓筆者非常驚訝,眼見行會的「集體負責制」已經無法有效運作,曾蔭權卻繼續護短,這實非市民之福。政府施政一天比一天差,民望一次比一次低,現時已出現跛腳鴨局面,行會成員和問責高官又為競選特首蠢蠢欲動,相信曾蔭權未來兩年都難有作為。即使政改問題上受制中央,但在重大民生議題,如骨灰龕、樹木管理和規劃政策上,特區政府理應擁有絕對權力,特首應把握僅餘的兩年任期,整頓管治團隊,免得進一步惡化爛攤子。難道特首真的希望繼續被批評為「廢廢」嗎?或是甘於大搞政黨聯誼活動,與親建制議員燒烤便算?筆者相信沒有首長甘被凌駕,始終在市民眼中,特首不只是一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