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委託中大進行的民調顯示,反對的有四成九,較支持的四成六為多。可是,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執意拍板申辦二○二三年亞洲運動會,惹來輿論和議會一面倒批評。港人主流意見不支持申辦亞運十分明顯,原因不是港人不支持體育運動,也不是擔憂香港無法承擔舉辦亞運的支出,而是惱恨政府長年漠視體育,現在「忽然體育」,抗拒這種捨本逐末的形象工程。根據政府修訂後的預算,舉辦亞運會直接開支六十億元,包括四十億元運作費及二十億元場館開支;非直接開支三百零一億元,包括興建多個體育場館和設施;預計收入和經濟收益不足十五億元,毫無疑問會是一門賠本生意。
預算忽然大減過程兒戲
政府推銷整個申亞的過程十分兒戲,九月向立法會提出時,指總開支要四百五十億元。公眾嘩然後,政府像魔術師變戲法一樣,將預算大減至六十億元,實在令公眾難有信心,擔心政府為了爭取支持而大玩數字遊戲,最終實際開支,可能是天文數字。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對於斥巨資辦盛事的舉措,市民產生抗拒情緒自然不過。傳奇單車運動員黃金寶認為,運動與民生的經費不可混為一談,即使不辦亞運,該筆款項也不會花在改善民生方面。不過,問題是政府坐擁過萬億元儲備,由始至終都未能夠展示一幅長遠發展體育的遠景和藍圖,反過來好像要脅香港運動員,除非舉辦盛事,否則不投資體育發展。
十年前,香港也曾申辦亞運,原先承諾的多項體育設施,如屯門望后石射擊場、體育學院的曲棍球場、城門河的水上活動中心的水閘、看台和賽艇會行政大樓,都在申辦失敗後,被束之高閣。賽艇會現在仍要用貨櫃箱權充辦公室,有划艇運動員退役後淪為侍應,捲入疑被包養的窘境。
新建設施變
大白象工程
市民的眼睛雪亮,如果政府真的有誠意、有決心、有承擔,雷厲風行展開十年大計,全面改善運動員的培訓、退役後升學和就業的配套、改善體育場地、推動體育運動的職業化和產業化,相信市民會贊成錦上添花,在香港舉辦亞運,甚至奧運等國際級體育盛事。無奈實情不是如此,政府過去在上述範疇都乏善足陳。市民又怎能相信政府?
市民擔心的是盛事過後,體育發展仍是原地踏步,一個一個新建的體育設施,變成大白象工程。事實上,目前已有一些例子,例如斥資二億多元興建小西灣運動場,設有接近一萬二千個座位,但因地點偏遠交通不便,即使舉行甲組足球聯賽賽事,入場人數都往往只有百多二百人,整個場地盡是空椅。尤其甚者,康文署的管理人員竟連球迷在場打鼓助興也禁止,連僅有的氣氛也被抹殺。
政府目前的體育政策強調「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卻不提運動員的「職業化」和體育活動「產業化」,令本土的體育運動長久以來難以健康發展。與其捨近求遠,通過舉辦盛事,一步登天地催谷體育,不如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才是正確推動體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