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昨天立法會完成宣誓儀式,新一屆立法會的會期正式開始,而特首亦即將公布他的《施政報告》。這是特首向新一屆立法會提出的首份《施政報告》,特首有必要向立法會議員闡述他對政治和經濟的施政方針,說明他如何推動民主政制的發展和應付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
《基本法》雖然一早已寫明要在香港落實普選,但回歸十年有多,特區政府不單止遲遲未能交出邁向普選的藍圖,甚之迴避「普選」的真正定義。近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譚志源更在電台節目上,對功能團體的存廢不置可否,又說立法會可增加至八十席,即沿用○五年政改方案的思路,繼續增加功能團體議席。
沿用舊方案思路增議席
功能團體議席違反普及而平等的民主原則,絕對不符合普選的定義。普選當然可以有多種形式,如美國參眾兩院議員都以直選選出,總統選舉亦以一人一票間選產生;英國實行小選區分區直選制度;德國和日本則同時採用分區直選和不分區比例代表制……。但不同形式的普選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無論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眾都可平等地參與。功能組別卻讓某些人因其職業、社會地位或界別而有更大的選舉權及被選舉權,說穿了就是讓少數人享有特權,加上立法會的分組點票制度,容許百分之六選民所產生的功能組別議員,否決其他百分百選民所產生的直選議員,這畸型的政制一日不改,社會不公義就一直存在。
港人的主流民意一直要求盡快落實民主普選,取消功能組別議席,特首不應再以魚目混珠的手法蒙騙市民,假意在民主進程上展開步伐,實質只是繞圈子,最後二○二○年還是要保留不平等的功能組別。
另外,特首也要高度關注香港的經濟前景。美國刮起金融海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清盤,固然在香港影響數以萬計的市民,但這只是危機的冰山一角,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影響其實更深更廣。銀行抽緊信貸直接影響各行各業的融資計畫和市民申請按揭貸款,歐美消費萎縮會進一步對工商貿易帶來打擊,而預期企業裁員亦會陸續有來。
港府錯過經濟轉型時機
近年,全球沉醉於金融泡沫的浮華。特首自上任以來,經濟政策偏重金融業發展和維護高地價政策,錯過了在經濟好景時推動經濟轉型令產業結構多元化的時機。現在歐美金融動盪,香港難以獨善其身,股市、樓市已應聲而下,今年的賣地收入已經減少,香港經濟將要面對艱難局面。
今次金融海嘯亦顯示出市場失效。不少經濟學者認為人是理性動物,會做出理性選擇,所以市場可以通過無形之手自行調節,政府的規範愈少愈好。不過,美國安然事件到近日雷曼兄弟的衍生工具事故正好引證,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所說,盲目主張放寬管制,只會令市場某些人可隨便扭曲市場資訊,導致投資者無法掌握真實情況而最終蒙受損失。政府應亡羊補牢,檢討市場的監管制度,促使權力毫無約束的市場帝王受到應有監督和問責,讓市場回復正軌,鞏固香港的金融體系。
尤幸香港政府受惠於過去數年的經濟增長,目前尚算府庫充實,特首可善用公帑,在《施政報告》提出政策和措施,恢復市場信心,確保信貸市場資金充裕,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創意產業,加強培訓、市場資訊流動和架設展銷平台,增加經濟活力,引領香港的經濟軟着陸,同時照顧在經濟下滑時會最受影響的弱勢社群。